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10部经典国学,10句精华金言,蕴含千年文化底蕴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1 13:37:54    


1. 《周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人不是孤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而是与亲朋好友的联合体,在别人眼里亲朋好友与你也是一体的。你遭到别人的怨恨,他报复的可能是你的父母孩子;你施恩于人,别人照应的可能也是你的父母孩子。所以善恶有报,不一定报在自己。

2. 《论语》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将个人的偏见强加于人,无论对己还是对他,皆是沉重的负担。

凭借权势迫使他人遵从己愿,或许能换来表面的顺从,但内心深处却筑起反抗的高墙,时间一长,必然激起强烈的反抗情绪。若以顽固不化之姿坚持己见,不顾他人感受,对方或许选择沉默隐忍,内心却怒火中烧,长此以往,友情或关系或将崩裂,成为陌路甚至仇敌。

审视自身言行是否符合社会共识与和谐之道,是赢得他人真正尊重与理解的关键。世界之大,人心各异,认识到这一点,便应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学会倾听,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差异与选择,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在沟通中寻求共识,在差异中欣赏独特,方能共同营造一个包容、理解和相互支持的温馨环境。

3. 《道德经》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成事不在一朝一夕,而需步步为营。如同树木生长,它不急于与风竞速,而是默默扎根于土壤,日复一日地汲取养分,壮大根系。待到根深叶茂之时,自然屹立不倒,何须再论生长之速?

涓涓细流,终成江海。经验的累积如同岁月的沉淀,非一日之功。智慧之光,非凭空闪现,它源自于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不懈思考,是在时间的洗礼下,逐步练就的敏锐与深邃。待到时机成熟,智慧如破晓之光,照亮前路,一切难题迎刃而解。

故而,我们当秉持耐心与毅力,于细微处下功夫,不急不躁,稳步前行。正如工匠雕琢美玉,需耐心打磨,方能显其温润光泽;学者求学问道,亦需日积月累,方能通达至理。如此,方能在人生的旅途中,积蓄足够的能量,于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力量与智慧。

4. 《庄子》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贤人之间的交往,素来坦荡无私,淡若清风,犹如山间清泉之纯净,夜空皓月之皎洁。他们以宽广而高洁的胸怀,相互敬重,倍加珍惜。贤人间,无谄媚拉拢,无诡计算计,无暗中利用,常见的是相互礼让,不在公众场合争强好胜,亦不在背后妄议他人长短。他们超脱于名利之外,心灵不染尘埃,宛若幽谷之中傲然绽放的兰花,清雅脱俗,不染世俗。

贤者行事,总是堂堂正正,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去竞争,而小人,则擅长暗箭伤人,表面笑靥如花,内心却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两者相较,高下立判,正如阳光与阴影,光明与黑暗,清晰可辨。


5. 《孟子》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规矩之于秩序的不可或缺。我们深谙,若缺失了清晰的规则、规范与操作指南,就如同航行失去了罗盘,工作之舟必然在混沌中漂泊不定。一旦命令被忽视,规章被践踏,任由个人主观意愿随意驾驭,所引发的无序状态与资源浪费,无疑将是灾难性的后果,如同荒漠中失去方向的旅人,只能徒增困顿与绝望。


6. 《史记》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上千人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臣子,比不上一名能够直言进谏的臣子,这就好比一千张羊皮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珍贵一样。这也说明了“谔谔”之言的难能可贵,和敢于直言之人的稀缺。


7. 《六祖坛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8. 《晁氏客语》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是宋人晁说之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学习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能有收获,不思考就无所获。

关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宋人朱熹也说过:“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认为做学问,最首要的是深入探求规律;要想探求规律,关键还在于读书;读书与穷理、为学环环相扣。因此,无论是孔子,还是朱熹,所讲的学习方法,本质上都离不开思考。


9. 《围炉夜读》

十分不耐烦,乃为人大病;一味学吃亏,是处事良方。

“耐烦”一词,道破处世本质,人生繁复,每个人都要应对很多层面的事,从一定意义上讲,烦恼和困境是人生的底色,有耐心,不怕繁琐,才能和世界从容周旋。所以,不耐烦,是人的大毛病。

不以吃亏为意,是安于处世的良方,为什么呢?因为事事争执,不肯相让,虽然逞得一时痛快,但也劳心费神,不是明智之举。


10. 《了凡四训》

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

人若心怀自省,则必能远离邪念,不生贪嗔痴慢。心存敬畏,方能滋养谦逊与尊重之情。勤奋不懈,勇于自我革新,追求完善。拥有此三者之心境,我们便能从根源上拔除错误的种子,有错即改,见善则迁,不断向优秀看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