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白居易老来得女,喜极而泣赋诗一首,却一语成谶预言了女儿的死亡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9 10:07:09    

白居易身为唐代数一数二的著名诗人,他名下的诗已然达到了一定的量,并且其中大部分都为后世流传,当他老来得女之时也毅然兴致勃勃地作诗一首

当他却没有想到这首诗竟然预示了女儿的死亡,诗句中恐怕的事情却是女儿的结局,最终一语中的且无法挽救

老来得女,实属不易

白居易在诗的作为上从来都不曾低过,身为现实主义诗人,他在创作的诗上赋以根基于实际社会的见解,其意境的深远超越了大多数诗人到达的境界。

所涉及的范围涵盖了人生的种种方面,无论是仕途的曲折、人民的困苦亦或者是领悟所得都一一道说,且大多数都能够一针见血。

一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足以表明老翁脸上未表述的沧桑之感,白居易犀利的笔触在诗歌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颇具才华的诗人却没有多子多孙的福分

或许是上天将白居易的气运都点亮在了才情上,他在诗歌的历史上划下重重的一笔,却无法留下能继承他才情的血脉,直到晚年时期才终于有了第一个女儿。

白居易是在35岁时才有了第一位正式的妻子,这在古代而言可算是晚婚。相对地,他的第一个孩子也是老来得女,对待好不容易得来的女儿几乎奉上了全部的宠爱。

事实上白居易最想要的还是儿子,“非男犹胜无,慰情时一抚”虽然第一个孩子是女儿但总比没有来得好,此时在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便将全身心的关注放在这个孩子身上。

他为这个孩子取名为金銮子,此后在他的许多诗中频繁出现女儿的身影,甚至专门写了《金銮子晬日》来彰显女儿在他心中的地位。

年幼的女儿满足了白居易成为一位父亲的愿望,他就像大多数的普通人一般将女儿捧为掌上明珠,操心着女儿未来的成长轨迹。

对女儿的爱惜与珍视

白居易想不到的是正是这首充满怜爱的诗,将他女儿的命运安在了命谱上。原先这不过是他的珍惜而心生的担忧,这脱离不开白居易的患得患失。

他在仕途上并不那么顺畅,那是个充斥着战火的唐朝时代。白居易在年少时就在才华上显现了出类拔萃的特征,更是在科考中屡次获得名次。

此后又受到当时皇帝的赏识,官位不断地上升。实际上白居易的性格直率,他的谏言也过于心直口快,不仅在朝中无法积累较好的人脉,连同皇帝也有些许的不喜。

所以白居易始终无法获得更高的官位,在一次直言中被认为言语不当而受到了弹劾,最终被贬当任了江州司马,他所遭受到了一切都在告诫他需要吸取教训。

年少轻狂且心怀天下的白居易最终在沉淀后更加懂得了为人处世,而在情感上他的经历也并不算顺利,在结婚前他也曾有过心生爱慕之人。

可惜即使青梅竹马,家世是永远横亘在彼此间的阻难,白居易的出身相对较高,属于官僚家庭,另一位女子只是出自普通的家庭,又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人最终无缘。

想必这件事也对白居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人到中年虽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妻子勉强也能够算得上相濡以沫,而他的孩子确实完完全全属于他的。

如若可以还能够看着女儿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虽然最终无法实现。白居易在女儿出生后细致地照看着,几乎倾尽所有的爱意,连同名字也是经过了精挑细选之才决定

四十来岁老来得女的白居易,以为自己从此之后就有当上父亲的烦恼,虽然在初得之时被女儿的乖巧可爱所爱惜,那首《金銮子晬日》将他的父亲心态极致地描写出来。

白居易在物质上从来不曾亏待女儿,几乎给予了她应有的一切,“使我归山计,应迟十五年。”甚至愿意为了女儿宁愿再在仕途上多待几年只为准备女儿的嫁妆。

非杞人忧天,而是一语成谶

他将女儿每段时间的经历都记得一清二楚,包括未来发展的每个阶段,即使现在女儿还年幼未学得说话的技能,但白居易此时已经能够想象到女儿未来呼唤着父亲的亲近。

他在女儿面前只是平凡的父亲,即使再才华盖世也无法掩盖自身作为父亲的忧愁,字里行间没有一处不在挂怀着他的女儿,全然没有才子该有的广阔胸襟。

白居易对女儿的要求并不高,只剩下美好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成功长大成人,不奢求能泛读圣贤书,也不希求性格能温婉待人,如若可以那当然更加圆满。

唯有最大的顾虑便是期盼自己的女儿不遭受病痛的折磨,“若无夭折患,则有婚嫁牵”,却没有想到正是这一句忧虑最终成了真,原先只觉得过于杞人忧天。

在孩子还未学会说话时就考虑了这么多,甚至比一般的父亲还更加担忧自己的孩子,原以为是未雨绸缪,却没想到实质上是一语成谶。

女儿在成长到三岁之时患得重病,古时候的医学水平并不高,一旦得了什么重病都不容易医治好,即使是白居易的女儿也未能够逃脱这一点,不幸地成为了其中一个。

白居易不甘心女儿的病患加重,不断地向各个名医求问,可惜最后女儿还是没能够熬过去,夭折了。在女儿逝去后他睹物伤情,先前有多疼爱自己的女儿此时就有多悲伤。

此时的他想起了自己写下的那首诗,正应了那一句“夭折患”,他的内心充斥着无限的内疚,倘若他不曾写下这么一句担忧的事,是否就不会应验了?

原本老来得女已是不易之事,谁能想到这短暂的幸福还不能更持久些,短短三年就将它剥夺而去,再如何珍惜白居易也无法留住他的第一个女儿。

无论诗人再如何伟大,首先也必先以人自居,生离死别乃人生常态,没有任何人都能够逃过这一劫,最难受的也不过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百态实属令人唏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