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07:43:00
刘颖余
“中国篮球曾经有多好?答案就在篮球名人堂入堂仪式的故事和妙语里。”
这是有关中国篮球名人堂的一则报道里的话,我很喜欢。
眼下的中国篮球远远算不上好,说一地鸡毛,可能有点夸张,但说处于历史低谷,大家应无异议。
在历史低谷中,依然要搞名人堂,且大搞特搞,仪式感和氛围感拉得满满,意义何在?
当然不是要告诉世人,我们祖上曾经“阔过”,相反是要通过纪念和追忆,让后来者看到前辈曾经如此执着和坚韧的努力,从而汲取前进的动力和追赶的勇气,早日让中国篮球追上世界脚步,甚至比肩世界最高水平。
往者可鉴,来者可追,中国篮球名人堂倘能起到这样的效果,那就功莫大焉。
在最新一期的名人堂上,最温情也最为发人深思的是,81岁的前国手吴忻水和其父亲、101岁的入堂人物吴成章的互动。
曾参加过1948年奥运会的吴成章老人也入围了去年启动的“中国篮球先行者”名单,是唯一在世的“先行者”。吴老现居上海,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在北京的长子吴忻水代为参加入堂仪式。
在仪式现场,吴忻水首次当众披露父亲曾经不看好自己的篮球生涯,“就你这个材料,大马路上一卡车一卡车地拉”。结果,吴忻水不仅打出来了,还成为八一队和国家队的主力队员。
针对此事,吴老在视频里借机回敬儿子:“吴忻水,是有点遗传因子嘛,实事求是。说我不同意他(打篮球),是冤枉我。忻水,你得知道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我当选过十佳运动员,你也当选过十佳,但是我排第一,你排倒数第一。我今年又进了名人堂,而你,还得等一等。”
这句话引起了哄堂大笑,儿子吴忻水也不含糊,在致辞最后“反击”了父亲:“今天老爷子要这个(名人堂)徽章的话,那我也让他再等一等。”
玩笑归玩笑,吴忻水对父亲的篮球生涯还是非常服气的:“我始终相信,正是因为有一批像我父亲这样的‘小阿弟’一起创造了20世纪40年代上海篮球的黄金年华,那些赤脚追梦的球员,也踩出了中国篮球夯实的地基……老一辈弯下的腰,撑直了今天中国篮球的脊梁。”
无独有偶,替新中国第一代篮球国手李汉亭领取名人徽章的也是他的小儿子李向诚。他在仪式上分享了父亲记在训练手稿中的一段话:“攀登世界高峰是我们的职责,我们一定要振奋革命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志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努力、善于创新。这是我们篮球界的行动指南。”
这些豪言壮语,今天的年轻人听起来或许有些隔膜,但就像李向诚感慨的,“我父亲那代篮球人看过世界,了解我们曾经与世界的差距。所以他用自己的方式兢兢业业地追赶,哪怕只做一块砖,一点点把砖垒起来,是为了能将中国篮球托举到真正与世界比肩的高度!”
替父亲马清盛领奖的马越回忆父亲时说的一句话,可能更具象、更直观:“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没有听到肉响的训练课,不是好的训练课’。”
曾被誉为亚洲最佳二中锋的巩晓彬在当天的入堂仪式上回忆过去时,有幽默的“凡尔赛”,但更多的还是对后辈语重心长的寄望:“我想说,年轻的球员,别总把眼光放在国内,只有走出去才能代表中国!大家一定要努力!拼搏!奋斗!只有球打得漂亮,自己脸上有面儿!球迷大家都有面儿,国家才会有面儿!”
这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入堂仪式,但在欢声笑语之外,我们更听到了忧患,听到了深思,听到了老一代篮球人的执着与奋斗,也听到了他们对于后来者的殷切期望。当他们弯下腰撑起中国篮球的脊梁,当他们把自己化作一块块砖垒起中国篮球的地基,今天的篮球人面对历史的低谷,又怎能不痛定思痛,接续奋斗。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让平利的夜晚亮起来!”她用旅游与公益点亮家乡 “有责任、有信心将自己的事业好好发展下去,做好一名‘美’的传播者!”作为平利县雅轩酒店餐饮服务公司和蓝天旅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平利县青年创业协会副会长、平利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的张淼,尽管每天都十分忙碌,但只要谈起自己的事业,却显得干劲十足,始终是满满的精气神。1999年,18岁的张淼中专毕业后 2025-05-19 11:21:00
在戛纳中国馆,跟着电影游中国 电影诞生之初,是每秒24格的真理,是以艺术之名探索世界珍奇的第七艺术。当百年电影跟随时代脚步进入现代语境,它不仅是承载思想、故事、情感和价值观的艺术形式,亦成为展现不同国家商业、文化、社会价值,助力世界文化交流的载体。法国时间5月15日,由国家电影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跟着电影游中国”交流会在 2025-05-19 10:07:00
“拉着我的手,奔跑” 作为一个视觉正常的人,你体验过闭上双眼走路吗?这样走三两步也许没什么问题,但前行超过5步,人的方向感和视觉补偿(大脑短暂弥补视觉信息缺失的过程)便会完全失去,随之而来的是迅速扩大的恐惧感。走尚且如此,跑自不待言。对很多人来说,跑步是一种生活方式,于盲人而言,尽情奔跑却是一种奢侈的体验。不过,在江西省 2025-05-19 07:10:00
晨起后有这4个习惯的人,更健康长寿!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作者的父亲是一名木匠。他有三把尺子,一把直尺,一把方尺,一把卷尺。直尺用来拉直线,方尺用来量直角的两边长,卷尺则纯粹是为了携带方便。凭着这三把尺子,父亲完成了无数精细的木工活。听过一句话说:“人生需有尺,做人需有度。”每个人这一生,又何尝不需要三把尺子? 第一把尺:比较很多时候 2025-05-19 00:03:00
一场与黄文秀的隔空“对话”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瑾雯 周仕兴5月9日,《青春之光》现场课在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同心广场开讲,学生、老师和众多文化界人士齐聚于此,共同见证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黄文秀,百色市田阳区巴别乡德爱村人,生前是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主动返乡投身脱贫 2025-05-12 1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