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都市圈协同发展跨省调查报告(上):从物理聚合到价值共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6:51:00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推进改革创新,需开阔视野、对标先进、学习取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学习中探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路径,利于更好推进工作。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革新中国·十城调研行”报道,记者探访全国各地在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中的鲜活实践,深入采访形成调查报告,以期对山东改革创新有所助益。首期报道聚焦都市圈协同发展,记者探访长三角、成渝、郑州都市圈等地,形成报告。敬请关注。

从物理聚合到价值共生

——都市圈协同发展跨省调查报告(上)

特斯拉合作伙伴密布长三角,川渝携手打造中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两个车的故事,指向一个事实:全球产业链正以都市圈为单元进行重构

时隔6年,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在沪投产。

作为首个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特斯拉在华业务能从汽车制造向能源生态扩展,其看中的不仅是上海,还有背靠的长三角:在“4小时供应圈”内,通过周边数百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特斯拉实现了本土化率96%的成本优势。

溯长江而上,1600多公里之外的重庆,也有相似的故事。中国每7台汽车就有一台出自这。不过,“重庆造”汽车身上是“四川造”配件。川渝携手,让这里长出中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45家整车企业、1600多家配套商。

川渝携手打造中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

两个车的故事,指向一个事实:全球产业链正以都市圈为单元进行重构。

都市圈正发挥超强“链能力”,强链壮群。

下面两组数字,会让你更直观感受都市圈的力量:

——京津冀11.5万亿元,长三角33万亿元,粤港澳14.8万亿元。

这是由北到南三个区域的2024年经济总量,变化明显: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1年,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实现翻倍;

长三角一体化6年新增了一个“10万亿”级别的经济体,GDP接近全国体量四分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较2018年发展规划纲要落地前,增长4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深圳。

——31、67、160、248、300、320。

这是成渝“双城”从2020年到2025年共建大项目数量。六年来,两座“万亿之城”齐头并进迈入2万亿、3万亿大关,距离“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愈发近了。

从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到2025年3月石家庄都市圈,国家级都市圈持续扩容,增至17个。

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都市圈成为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不久前,一个新的制度安排,走入公众视野。湖南省委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省委书记与省长同时担任小组组长。此前,广西、甘肃、江西、黑龙江、浙江等多个省份,成立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均为地方主官一级。

地方主官为何新添这一重要身份?从中央到地方,陆续设立的这个小组,意味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分量更重了。

为什么要频频提及都市圈,强调区域协调发展?

从全球看,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都是以核心城市群构建强大的竞争力。

从国家看,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产业看,都市圈可以发挥规模效应、创新效应、协同效应,构建强大产业集群。

看得见的“枝”与“枝”相接,看不见的“根”与“根”相通。“热带雨林”式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产业共同体可以实现更高质效。从这个视角看,就能理解为何都市圈越来越多,为何朋友圈越扩越大。

协同谋大事,不仅要打通有形的路,更要打破无形的壁垒;协同谋大事,需要算大账,这样才能引导资源向优势领域和关键节点集聚

机关办公室内面红耳赤的争吵,见过吗?

时间拉回2018年1月,来自沪苏浙皖的十几位选派干部走进位于上海武康路附近的一座小楼。这里是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

不少新到长三角办的干部是带着“私心”来的。不过这“私心”,都是为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计”。从断头路到机场、航道、港口,再到地铁一码通、省际收费站,几乎每一个事项都伴随着“争论”。机构设立的前几个月,各地带来195项诉求,最终有180多项纳入首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表面看似对立的观点交锋,实则是利益相关方构建协同关系的动态协商机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区域人文经济地理研究室主任陈雯回忆起当初长三角办的吵架场面仍记忆深刻。“争论会让信息充分沟通,制定合理的政策,完善利益分配。”

都市圈发展,重在协同。

长三角三省一市形成这样的区域合作机制: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每年轮值举办主要领导座谈会;接续编制“三年行动计划”,滚动编制实施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合作事项清单;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设15个专题合作组,发挥协调三省一市抓落实的枢纽作用。

成渝建立的是多层次常态化协调机制:决策层每半年召开一次党政联席会议,聚焦一个主题集中研究决定合作重大事项;协调层建立副省市领导协调会议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协调推进合作事项;执行层组建联合办公室,动态调整设立交通、产业等22个专项工作组,形成闭环落实工作体系。此外,每年双方互派100名年轻干部挂职交流。

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

都市圈协同,首先解决需共同做、必须做的大事。

在成渝和长三角采访,记者印象最深的是跨省的便捷交通。

从上海到苏州吴江,高铁通勤时间缩短至30分钟。早上外滩喝咖啡,中午安吉品春茶,传统地理边界在轨道的延伸中逐渐模糊;从成都到重庆,直达高铁10分钟发车一趟,最快62分钟即达。

这背后是都市圈强力协同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成渝打造4个“1小时交通圈”,即双核间1小时通达、毗邻城市1小时可达、双核至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可达、都市圈1小时通勤。先后10次召开川渝交通合作联席会议并商议签订年度任务,两地交通运输合作呈常态化运行。

——长三角同样把交通网织密。沪苏浙皖高铁营业里程超7700公里,较2018年的4150公里增加超80%,陆域所有地级市全部动车通达。半小时通勤圈、1小时生活圈、3小时高铁圈加快形成。

协同谋大事,不仅要打通有形的路,更要打破无形的壁垒,让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顺畅流动。

创新跨区域协同:川渝实施创新合作计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运行,12家高新区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省市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长三角则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第三批41项需求任务清单已对外发布,组建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大型科学仪器4.6万台(套)。

产业跨区域协同:川渝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川渝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形成“上海策源、长三角孵化”的产业协同创新模式,如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全国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4辆来自这。

协同定大事,需要算大账。只有这样,才能引导资源向优势领域和关键节点集聚,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当初,长三角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在布设时,颇为波折。上海已有两个国际机场,需不需要再在苏南布设?参考国际经验,一轮轮论证下来,进出口货运量证明,这一机场布局确实需要,可以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离不开顶层设计、中层统筹和基层执行的精准耦合。多方协作与立体协同、自上而下谋划与自下而上落实形成良性互动,才能迸发发展新动能。

把账算清楚,把钱分明白,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远。利益分享机制能否动态适配要素流动与价值创造的变化,是决定协同成效的一个命题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内,一家全球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去年底刚把总部从北京搬到这里。环顾周围,从元宇宙项目开发,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不少企业都来自北京。雄安新区有这样的企业4000余家。这背后,离不开产业化利益共享。

都市圈协同发展,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蛋糕”分得好不好,决定着都市圈内城市间合作能否长远。

分“蛋糕”的关键点是“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土地、财税等平衡协调是都市圈跨界合作过程中最敏感的点。

川渝高竹新区。

川渝高竹新区正是平衡利益的探索。

新区位于四川广安市邻水县与重庆渝北区交界处,是成渝省级层面批准启动建设的首个跨省域新区——可谓“试验田中的试验田”。它由两地通过“共同出地、共同出资、共同出人”方式,实行一体化运行。其中,在土地、财税等方面实现政策择优使用。制订新区存量锁定及过渡期运行管理方案,实行“存量收益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五五分成”。试验田里做试验,川渝两地逐步在税收政策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上实现16项税收政策、6项收费和基金政策全面协同。

“亲兄弟明算账。”都市圈各城市之间,把账算清楚,把钱分明白,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当前都市圈协同发展正从“物理聚合”迈向“价值共生”阶段。随着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加速一体化,利益分享机制能否动态适配要素流动与价值创造的变化,成为决定协同成效的一个命题。

“5年内产能转移落地后产生的税收,我们商定40%返还原地,5年后的税收就不再分了。”在长三角,一位有着多次财税分配协商经验的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开始对方提出五五分成,后期经过测算,在产能转移的前几年,产生效益其实有限,随后协商一致六四分成。”

财税的返还或留存,在于流出地和承接地的市与市签署税收补偿协议;统计指标的划分,则需兄弟省份坐下来谈一谈。合作加深,分配问题会在不同时段出现,需不断协商解决。

协同发展走深,会有一个拐点,从“各自账本”再转化为“共同账本”。

全球超1亿部智能手机出自川渝,这一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产量跻身全球前十,超730万经营主体在此交织成网。

与产业发展关联的一组税费减免数据值得关注:2024年川渝税务部门落实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超过1240亿元。

一增一减中有“智慧”,这里是利益的“让渡与共赢”。

2021年川渝在全国率先统一跨省域税收违法行为处罚标准62项,2022年推行车船税政策完全统一……川渝推行税收共治,瞄准税收优惠政策靶向发力。随之而来的是,5年间两地共建科技创新联盟50余个,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大幅上扬。

健全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合理回应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以透明化利益分配夯实基础,以战略性让利拓展合作纵深,以动态化规则响应发展需求,才能实现“1+1##_FORMAT_GT_##2”的协同效应。

算大账,是智慧,也是担当;算细账,也需智慧,也需担当。当“蛋糕”的分配转向共生共赢,将算大账和算细账结合在一起,都市圈才能真正实现从硬联通到软融合的质变。

(大众新闻记者 娄和军 王雅洁 修从涛 刘笑笑 刘玉凡 赵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