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0:52:00
经济参考报记者 周强 胡拿云
在技术革新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下,智能驾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普及速度。中信证券研报预计,2025年国内中高阶智驾渗透率有望翻倍,带动国内350亿元的增量市场。
随着智驾技术的飞速发展,智驾安全问题引发强烈关注,智驾险随之应运而生。今年以来,多家车企布局智驾产品和服务,联合保险公司推出定制化的智驾险。不过,目前智驾险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制度、监管和隐私保护等方面,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车企发力智驾险“新战场”
智驾险是针对汽车智能驾驶功能开发的新型保险产品。与传统车险不同,智驾险主要覆盖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损失。当消费者在使用智能泊车辅助、代客泊车辅助、车道巡航辅助、智驾领航辅助等智驾功能时,一旦发生事故受到损失,可以通过智驾险获得一定补偿。
目前,智驾险主要由车企向保险公司进行购买,车主只能通过车企进行选购。智驾险的权益往往以车主已购买交强险和商业险为前提,更多的是一种补充保障服务。
图为一辆L4级智能驾驶汽车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行驶。记者 刘潺 摄
去年11月,华为鸿蒙智行针对旗下多款车型推出了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计划,对启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过程中发生的交通事故进行补偿,其最高保障权益上限为500万元。
今年3月初,小米汽车表示,为了保障用户无忧使用智驾功能,将联合行业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计划为用户提供最高300万元的保障金额。小鹏汽车近期也宣布即将推出智能驾驶保险服务,致力于解决用户在使用智能驾驶技术时可能面临的责任界定与安全保障问题。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车险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金融产品,而是其发展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尽管智能驾驶技术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但部分消费者和车主对智驾的安全性仍心存疑虑,他们更倾向于将方向盘掌控在自己手中。
“开启智驾功能时有点心惊胆战,我还是不太信得过这个技术。虽然没出过什么事故,但是出了问题就得自己担责。”一位新能源车主告诉记者,智驾险的出现,一方面彰显了车企对技术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智驾理赔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车企在推出智驾险时,通常将其定义为一种保障权益,或将其与其他权益整合为“权益包”,此权益一般会在第一年以免费形式赠送给车主,而后续如果需要此项权益,需要自费或者按月购买“权益包”。如果汽车在开启智驾功能时发生事故,相关费用由车企承担,而非通过普通车险方式出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车主次年保费上涨的风险。由于保险风险评估模型还不成熟,且费用结构复杂,车企对于此类权益的定价标准还不够透明。
长期来看,随着智驾技术的不断发展,智驾险可能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刚需,为保险市场开辟出一片新的蓝海。
“人机分责”仍面临挑战
智驾险的密集推出,为智驾事故的责任划分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然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智驾险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由于现行法律尚未明确界定智能驾驶的各方责任,智驾险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事故经济赔偿上。
“我们公司目前的智驾险主要保障两个部分:一是为人工智能系统发生无法控制的故障或失灵造成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提供保障,二是提供相关诉讼费用和法律费用保障。”平安产险广东分公司团体财意健险部核保经理谭军魁说。
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小鹏表示,由于驾驶主体由“人”向“自动驾驶系统”转换,保险公司面临保险精算模型重构、风险评估难度增加和费率制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在判定交通事故是“人”还是“系统”上,需要车企调动系统后台,提取用户相关行驶信息,但由于缺乏第三方监管,用户隐私的保护面临更大的难题。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燕说,智驾险定价和理赔需要依赖大量行车数据,然而,这些数据涉及用户隐私、驾驶习惯、行驶轨迹等敏感信息,如何确保数据的合理使用,防止数据泄露或滥用,是当前智驾险推广面临的重要法律挑战。
亟待标准出台释放市场需求
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离不开保险护航。自动驾驶逐步走向落地,也对智能驾驶保险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建言,相关部门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事故责任认定体系,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在事故责任中的划分原则,制定具体的事故责任认定边界与统一标准,以避免责任认定的模糊与争议。
何小鹏建议,出台针对智能驾驶保险的具体指引、技术标准等部门规章和行业标准,规范智能驾驶保险业务的发展。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产品,通过紧密合作和数据共享,把智能驾驶保险和车险结合起来,切实消除用户的后顾之忧,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
如何让智驾险定价更加精准,实现快速理赔?谭军魁建议,应完善智驾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与责任划分,明确消费者知情权,车企需在销售环节告知消费者车辆自动驾驶功能的局限性及对应保险保障,避免误导性宣传。
在他看来,车企、保险公司、第三方权威检测中心以及研究所应加强合作,共同搭建智能驾驶保险定价体系,筹建统一数据平台,提升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完善服务环节,快速响应理赔。
传统车险的赔付风险主要由车主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而智驾险引入了自动驾驶系统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等多个主体,共同分担风险。
对此,曾燕认为,未来智驾险应发展成为“车主责任险+系统责任险”的“分层次”责任保险模式,进一步分散风险,优化保险市场结构。车企、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也应建立数据共享体系,确保消费者的智能驾驶数据在定价、理赔中的合理使用,并加强数据隐私保护。
未来,随着L3级自动驾驶责任主体的转移与硬件成本降低,智驾险或逐步从“附加险”演变为“标配服务”。
为保障消费者权益,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认为,智驾险应确保数据透明,保障车主在事故发生时能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支持。为此,有必要建立第三方数据监管机构。同时,应根据车主驾驶习惯和智驾功能使用情况,定制更为具体的保险条款和保障内容。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4智驾年报透视:辅助驾驶扭亏为盈,自动驾驶仍烧钱 2024年下半年,是智驾公司集中上市的窗口期,包括黑芝麻智能(02533.HK)、地平线(09660.HK)、文远知行(WRD.US)和小马智行(PONY.US)四家公司均在此时间段完成上市。近期,上述四家公司都公布了其上市后的首份年报,但从主要财务指标来看,彼此之间的悲喜并不相通。其中,地平线和黑 2025-04-08 14:25:00
数据报送新规出台,一图带你秒懂合规要点 【洞见·TMT】制图:刘昊来源: 光明网 2025-04-07 14:11:00
智驾险:从“附加”到“标配”还有多远 经济参考报记者 周强 胡拿云在技术革新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下,智能驾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普及速度。中信证券研报预计,2025年国内中高阶智驾渗透率有望翻倍,带动国内350亿元的增量市场。随着智驾技术的飞速发展,智驾安全问题引发强烈关注,智驾险随之应运而生。今年以来,多家车企布局智驾产品和服务,联合保险公司 2025-04-07 10:52:00
安徽高速提醒“慎用辅助驾驶”?工作人员:确有发布,安全是第一位 近日,有网友发布图片称,途经安徽高速时发现警示牌改成了“慎用辅助驾驶”。4月5日,德上高速池州路段高速大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确实有发布相关警示,“只是提示车主最好不要使用智能驾驶,安全是第一位的。”池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方面表示,“能不用辅助驾驶就尽量不用吧。按国家规定,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驾驶车辆 2025-04-05 14:30:00
“武汉一号”天外驰援缅甸抗震救灾,武汉加速卫星数据应用“落地” 3月28日,缅甸中部地区发生7.9级强震,“武汉一号”卫星紧急驰援,强震发生第二天即获取了核心受灾区卫星影像,结合湖北省高分中心提供的灾前高分数据开展灾情信息分析,为缅甸数据科学与卫星技术中心开展灾害应急响应提供了重要支撑。“武汉一号”卫星发射现场。在轨运行300多天,“武汉一号”卫星已在应急救灾中 2025-04-05 13: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