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度揭秘!巢湖之畔的“合肥力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8:23:00    

今天(5月12日)

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主题是

“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

——排查身边灾害隐患”

5月12日至18日

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在巢湖之畔

有一支专业应急救援力量

——安徽省自然灾害抢险救援基地

覆盖安徽全域

并联动江苏、浙江等周边省份

可实现“一小时集结、四小时抵达”

拥有快速响应安徽及长三角区域救援能力


01

重大抢险救援一线的合肥力量

2020年12月28日,安徽省应急管理厅与中国安能合肥分公司,按照共建共享、协同联动、提升能力的原则,在中国安能合肥分公司挂牌成立安徽省自然灾害抢险救援基地。

救援基地承担着重大自然灾害工程救援、技能培训、综合演练、物资装备储备管理、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等重要任务,不论是在自然灾害导致的堤防决口、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险情现场,还是国家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建设、水利水电等设施灾害风险调查、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一线,都能看到他们奋战的身影。

近年来,救援基地先后参与过2020年安徽抗洪抢险、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2023年京津冀抗洪抢险、2024年安徽歙县抢险、六安决口封堵抢险、湖南华容特大决口封堵抢险等一系列重大抢险救援任务。

救援基地参与抗洪抢险任务


02

“高精尖”装备赋能应急救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大的抢险救援能力背后,是一台台高精尖的救援装备在撑腰。”中国安能一局合肥救援基地力量建设部部长张旭升介绍,近年来,面对各类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救援基地通过引入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新战法等方式,持续提升新质救援能力。目前,救援基地共配备装备111台套,涵盖通信指挥、工程机械、船舶舟艇、排水救援、侦测搜寻和应急保障等多个类别。

上百台套的先进救援装备,是合肥救援基地强大救援能力的支撑

以工程机械为例,救援基地不仅部署了常规挖掘机等重型装备,还引入了遥控挖掘机等智能机械。步履挖掘机看起来张牙舞爪,但它可以远程遥控,从而到达很多人员难以到达的恶劣环境中开展挖掘、破碎剪切,减少抢险人员高危环境暴露风险,提升抢险救援安全系数。

提起船舶舟艇,大家想到的可能都是冲锋舟、皮划艇这样的“小家伙”,但救援基地配备的动力舟桥,在15分钟内就能完成门桥结合作业,迅速展开,化身洪水中的“诺亚方舟”,搭建一条水上运输通道,稳稳当当地转运人员物资装备。而应急机械化桥,只需要2个人操作,就能完成桥梁架设,实现“天堑变通途”。

动力舟桥展开

无论是城市内涝还是洪水侵袭,排水往往都是难题。救援基地配有6台排水救援类救援装备,其中3台为“龙吸水”排水抢险车,每台的排水量最高可达3000立方米/小时;另外3台都是大流量排水车,听起来名头不如“龙吸水”,但可比“龙吸水”还要能吸水,每台的排水量最高可达6400立方米/小时。若按照天鹅湖200万立方米的蓄水量来测算,6台排水车3天内排出的水就能装满天鹅湖。

排水车抽水

随着技术的发展,救援基地还以科技为主导,引入了一系列高精尖装备。

在空中,无人机已经广泛应用于侦测和物资救援;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地质雷达等装备迅速构建灾害数字孪生模型,为指挥抢险救援提供最真实的一线信息,辅助科学决策。

面对各种新场景,救援基地还通过开展产业融合,正在与高端装备企业联合研发定制化救援器械(如耐腐蚀排水设备),进一步提高抢险救援能力。


03

床前放背囊秒变执行任务状态

除了先进救援装备带来的硬件保障,持之以恒的训练,过硬的技能素质给了队员们“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底气。

救援基地现下辖1个常备中队和1个专业化中队,其中常备中队50名队员驻扎在位于巢湖市的基地内,按照年、月、周的训练计划,常态化开展各类救援技术训练。

开展冲锋舟训练

除了体能训练、队列训练,救援基地依托现有装备开展装备实战类训练、急救与团队协作类训练和全流程实战模拟训练等多个类别的训练,涵盖水陆两栖全地形车操控、遥控智能挖掘机协同作业、无人机精准抛投物资、大型装备(如子母式排水车)快速部署与联合作战、模拟灾情等多种训练科目。

“一年365天,我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备勤训练。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不仅要提高人员素质,还要时时对救援装备进行检验,确保发生险情我们随时能拉得出、顶得上。”张旭升透露了一个细节,每名队员的床前,都放着一个背囊,装满了救援装备和个人用品。一旦接到指令,背上背囊就能一秒切换任务模式。

基地队员的床前放着背囊,随时做好出发准备

“队员们经验丰富,圆盘切割锯在灯泡表面切断钢丝、液压剪切钳夹持鸡蛋等极限精度的操作技能,对每个人来说都不算难事。”对于大家的训练成效,张旭升感到很自豪,“我们作为一支武警水电部队转制而成的队伍,依然保持着军人底色。平日的刻苦训练,就是为了能够在灾情面前,为大家筑牢安全屏障,守护岁月静好。

灯泡上切钢丝

每一个平凡的日常

都需要众志成城的守护

灾害也许从天而降,也许就在身旁

增强防范意识,排查风险隐患

你、我、他

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

筑起抵御自然灾害的坚固防线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朱汗翔 通讯员 申屠建华 综合 应急管理部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周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