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规落地!家门口的可视门铃、电子猫眼还能“正常上岗”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6:57:00    

4月1日,《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它明确划定了图像采集设备的“禁区”,也为可视门铃、电子猫眼等家用智能安防设备的安装与使用敲响了法律的警钟。一时间,居民们议论纷纷:家门口智能安防设备还能安装吗?已安装的设备究竟还能不能用?又该怎么用?4月8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从业人员及律师,了解相关情况。

市民:不能随意安装可视门铃、电子猫眼等

凭借实时监控、监测报警、抓拍录像等功能,可视门铃、电子猫眼等智能安防设备已悄然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不少家庭的“安全标配”。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明确,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

市民对此怎么看?家住市区东城水岸小区的李女士表示支持这一规定。她说:“试想一下,如果我家邻居安装了可视门铃,我会感觉自己的生活被监控了,一举一动都被看得清清楚楚,心里很不自在。”

家住市区隆城世嘉小区的市民周女士告诉记者,她家住在一楼,楼道里来来往往的人较多。为了方便查看家门口的情况,她在门外安装了可视门铃。“我家安装可视门铃是为了家人的安全着想,能随时查看家门口情况,心里踏实一些。现在出了规定不让随意安装,我认为是合理的。”周女士说,自己安装可视门铃的拍摄范围只限于自家门口,不会偷窥邻居生活,更不会侵犯邻居隐私。

“现在对安装可视门铃、电子猫眼等有了明确规定,大家的隐私能得到更好的保护,邻里关系也会更和谐。”周女士说,可视门铃、电子猫眼等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不少便利。她认为,人们在安装可视门铃等设备的时候,应征得邻居同意后再安装,安装时要注意拍摄角度和范围。

从业人员:消费者要有“边界”意识

4月8日,记者前往市区洪泽湖路上的一家大型商场,在一家智能产品店铺看到了几款热销的可视门铃、电子猫眼等。记者从其中一款电子猫眼的包装盒上看到,这款设备的亮点之一就是支持高清显示,能够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和查看图像。

该店铺工作人员陈琼介绍,可视门铃及电子猫眼的销量呈上涨趋势,尤其是具备高清摄像、人形侦测、远程通话等功能的中高端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很多顾客都是冲着安全保障来的,特别是独居女性和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家庭。”陈琼说。

店铺中,正在挑选一款智能门锁的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我一直想给家里换个智能门锁,还有可视门铃,既方便又安全。但现在新规出来了,我有点担心安装后会不会侵犯到邻居的隐私。”刘女士介绍,她家并不是一梯一户,她家门朝西,邻居家门朝北,如果安装了这类具有监控功能的产品,很容易监测到对方的动态。

面对刘女士这类消费者的担忧,陈琼建议,安装这类有监控功能的产品前,消费者最好先与邻居沟通,征得同意或进行善意告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安装时,要精准规划设备位置、高度、朝向和拍摄范围,确保仅覆盖自家门口关键区域。安装后,务必妥善管理设备和信息。及时更新设备密码,避免被破解;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防止故障导致信息泄露;不随意将设备连接的账号密码告知他人,更不能将采集到的视频图像信息非法公开或传播。

“目前,已有部分品牌推出了具有隐私区域遮蔽功能的可视门铃及电子猫眼,消费者可通过手机软件设置遮挡区域,避免拍摄到隐私部位,从技术层面提供了解决方案。”陈琼说,随着新规的实施,可视门铃、电子猫眼等智能安防设备的安装使用将会更加规范。

律师:安装使用需谨守“权利边界”

针对市民普遍关心的“家门口能否安装可视门铃、电子猫眼”“已安装的可视门铃、电子猫眼等产品还能不能使用”等问题,记者采访了江苏法德东恒(宿迁)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哲。

张哲指出,业主在自有物业范围内安装监控设备需把握三个关键原则:“首先,安装目的必须正当,仅限于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其次,安装位置和范围要合理,确保拍摄范围仅限于自家门口必要区域;最后,设备功能设置要适度,避免过度采集信息。”

具体而言,安装时应精准调整摄像头的拍摄角度、高度和范围,确保仅覆盖自家门前必要区域。张哲建议使用者关闭自动追踪、录音、红外等非必要功能,从源头上减少风险。同时,使用者须严格履行信息保管义务,不得擅自公开或传播采集到的影像资料。

那么,如何判断可视门铃、电子猫眼等是否侵犯他人隐私?张哲告诉记者,一般会根据摄像头拍摄范围及内容进行判断,如果拍摄范围及内容为不特定多数人,没有涉及特定少数人的信息,拍摄范围及内容不具有私密性,通常难以认定涉及他人隐私。但如果可视门铃、电子猫眼等可以采集到邻居家中出行人员、出行规律和访客来往等信息,那么这种情况下安装可视门铃、电子猫眼等智能设备的行为明显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侵犯了他人隐私,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张哲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侵权人可能需要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此外,当行为人侵犯隐私权导致受害人遭受严重精神损害时,被侵权人有权请求对方予以精神损害赔偿。

“市民在安装使用智能安防设备前,最好提前与邻里沟通,既保障自身安全需求,又维护和谐的邻里关系。当存在争议时,可寻求物业公司或社区居委会协调,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张哲说。(记者 臧子青 王艳珅 周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