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竹韵回响,智性先声 | 中国美术学院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演绎古今交融的“人与自然”交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20: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近日,2025大阪世博会浙江周在中国馆启幕。

在浙江周开幕式的宣介会上,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以《“人工智能”与“艺术智性”的有机结合》为题发表讲话。

韩绪指出,作为艺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始终秉持着对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致力于推动艺术智性与人工智能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基于此时代背景,提出了让“人工智能”与“艺术智性”的有机结合,即Artifical Intelligence和Artistic Intelligence这两个AI共存并生,人文科技双向汇通的愿景,并具体落实在两个具有前瞻性的行动上:“重新发明日常”与“重建设计人文”。中国美术学院将以此为方向,持续探索艺术、设计与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具价值的文化成果。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演讲

在浙江周开幕活动中,中国美术学院以一场极具创新性的书法展演向世界展现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魅力。在竹构筑的当代艺术场域中,中国美院的书法家们与浙江前沿科技代表展开生动对话。书法家挥毫的灵动笔意与仿生手书写的独特韵律相互映照,智能科技创造与竹简金石铭文产生微妙对话。在这里,人机协作不是取代,而是延伸了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传统书法通过科技媒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表现力,中国美术学院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命题提供了独特的艺术注解。

作为展演的核心载体,中国美术学院学院创作的大型装置艺术“竹韵”以浙江特有的“竹”为核心,巧妙融合书法艺术与浙江蓬勃的科技创新力量,为观众呈现一场跨越时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沉浸式体验,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浙江实践。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教授介绍:“‘竹韵’装置带到大阪,我们期待观众既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深沉而强大的力量,也能看到面向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它本身就是对‘如何让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命题的一次生动解读。”沈浩强调,在科技新时代,以竹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力量与精神,将持续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的灵感源泉。

装置总设计师卢涛介绍,竹子在中国拥有极强的文化符号意义,它无限延伸、独立成型、集群共生,其精神内涵与中国馆“竹简”的建筑创意高度契合。“竹韵”紧扣世博会中国馆总主题,旨在寻找能表达中国文化精神和体现浙江地域特色的自然媒介。

安吉作为中国竹乡,其竹林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更是当地百姓致富的 “绿色银行”,完美体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智慧。选择安吉竹,正是将这份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生态发展理念,通过直观、富文化意蕴的自然媒介,带到世博舞台。

“竹韵”不仅仅是竹材的物理呈现,其动态的“创作”过程,实现了东方传统美学与未来科技的现场对话与融合共生。这些饱含东方美学的文字,与代表浙江未来的创新力量——人形机器人、智慧仿生手以及机器狗等,在由竹构成的空间中相遇并互动。作为浙江周的重头戏,“竹韵”装置将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科技互动,向世界展示浙江在守护文化根脉、拥抱科技未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路上的创新实践与深远思考,成为大阪世博会上一道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风景线。

此外,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副处长谷丛介绍到,中国美院多个专业团队历时两年多深度参与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多项内容策划与设计工作。

中国馆建筑外立面镌刻的代表“中日文化同源”的中国书法,是由中国美院副院长沈浩带领学校的书法艺术家所撰写的作品。他们根据各自所长,通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不同书体进行艺术呈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展现了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这些诗词选自中国的《论语》《诗经》《孟子》《礼记》等中华典籍,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传世经典,内容涉及治国、道德、学习、交友、自然等方面,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德不孤,必有邻”等。也有日本民众较喜爱的唐宋以来的名句。包括张继、张九龄、欧阳修、苏轼、朱熹、杨万里等诗作,如“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内容与本届世博会中国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题相契合。

另一项创作,是此次世博会中国馆的logo标志设计和吉祥物形象。“文明纵横·互鉴天成”,是由中国美术学院俞佳迪教授团队设计。标志以汉字“中国”为主体,配以英文及数字信息。文字取法于中国战国时期石鼓文与古罗马图拉真碑刻字母,以石刻传达大国叙事与文化正统,呈现东西方文明高峰之际会、书写源初之对话。

吉祥物名字叫“悠悠”,一只大熊猫怀抱竹子的形象。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珍稀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它长达800万年的繁衍生息,代表着我们思考物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人类的和谐共生。“悠悠”形态可爱萌动,也是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温情纽带。

另外,中国美院卢涛教授团队参与了中国馆展览陈设策划设计。早在2023年,就开始为中国馆提供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案例样本。之后设计团队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参与了其中整体展陈的策划设计,思考如何向世界展示和传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中国方案,内容涉及展览主题、布局动线、展览内容、展陈形式等。

中国美术学院在大阪世博会的多维实践,不仅是一次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实验,更是一场关于文化根脉与未来可能的深度思考。以“两个AI”的有机共生为方法论,传统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科技也因人文滋养而更具温度。无论是中国馆外立面的书法、动态竹构的生态叙事,还是吉祥物“悠悠”承载的和谐寓意,都彰显着中国美院到追求:“重新发明日常”与“重建设计人文”。在智能时代,艺术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应成为未来的先声。

(文内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