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与付新伟教授面对面——探讨心脑血管与呼吸疾病的治疗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3:19:00    

暮春三月的一个下午,仲泰医圣堂三楼的一间诊室里,"大医精诚" 匾额高悬,艾草的香气弥漫,笔者在这里,见到了即将在此坐诊的付新伟副教授,并与他展开了一个多小时的对谈。

作为南阳医专中医临床医学院的骨干教师,这位理论与实践俱佳的医者,谈起中医时如数家珍,从辨证论治的经典理论,到各种疾病的诊疗实践,思路清晰且充满热情。

访谈开始前,付新伟教授接了个电话,是一名患者向他反映服药后的改善,付教授侧耳倾听,一一回应。在挂断电话后,带着一种欣慰对我说:"中医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的话题,就是从这个具体的病例切入,聊到了心脑血管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的辨证要点,也谈到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与传统中医诊断的结合应用。


下面是访谈正文


笔者:付老师,刚打电话的,听上去是你的患者吧?


付教授 :是的,是位退休教师,中风后遗症患者,中风后右侧肢体僵硬、言语不清。按现代指南用药效果有限,我辨证后,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配合现代康复训练 ,现在他不仅能自己端茶杯,还能跳广场舞了


笔者 :具体怎么辨证的呢?


付教授中风后遗症多因气虚血瘀,但这位患者舌苔厚腻,又有痰湿,所以加了半夏、胆南星化痰。关键要“通”,但通法要辨证——气虚的补气行血,痰湿的化痰通络,瘀血久的加虫类药


笔者:有意思,同样是为了“通”,原因不同,用的方法也不同,这大概就是辨证的表现?


付教授:可以这样理解,但如果讲得更规范且具体一点儿,可以这样说: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笔者:您展开讲讲。



付教授:好,我就结合心脑血管疾病,来谈谈这个“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打个比方啊,同样是心脑血管病,有人是血管里淤了痰,有人是气血虚得推不动血,还有人纯粹是肝火把血烧黏糊了——你说这时候能都用“通血管”的方子吗?


笔者:那指定不行,但具体怎么区分啊?


付教授:第一步得会“审证求因”,好比刑侦破案。


假如现在就有这样三位患者,西医诊断都是“冠心病”,可你细看——

头一位一着急就胸口刺痛,舌头紫得像桑葚,明显是气滞血瘀,病因在肝郁;


第二位身子有些胖,走两步就喘,痰多得能糊墙,舌苔厚得能刮下一层,这是痰浊壅塞,病根儿在脾胃;


第三位是个老太太,经常半夜盗汗,脉细得像丝线,这是阴血亏虚,心脉失养。


这就是审证求因,不能一看是冠心病,就不问青红皂白盲目去治。

笔者:找到病因了,治法就完全不同了吧?


付教授:对,第二步“审因论治”才是精髓!


去年有个脑梗后遗症的患者,家属说换了仨中医都没起色——其中一个大夫见他就开补阳还五汤,结果喝了上火流鼻血!为啥?人家本来舌红苔黄,是肝阳上亢,你还猛补气,这不火上浇油吗?


我接手一看,这人眼白发红,手抖得像筛糠,赶紧直接换成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两周后,患者就能拄拐走路了。


所以说啊——审因论治就像钥匙对锁眼,劲儿使对地方才能打开生死关。



笔者:那您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时候,如何体现“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呢?


付教授:呼吸科的病人啊,肺就像个精细的瓷器,外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敲打,内有“喜、怒、思、忧、恐”五志烘烤,稍不留神就裂纹遍布。


去年收治过不少呼吸疾病患者,特别是去年冬天,我一个月接诊了三个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者,非常典型,西医肺功能检查指标几乎一模一样,可治起来……这不就像修三种不同裂缝的瓷器么?


笔者:怎么个不同法?


付教授:第一个病人,咳起来面红耳赤,痰黄如浓茶,舌红苔黄腻——典型的痰热壅肺!就像下水道堵了又浇了热油,不通开热结,光想着润肺止咳,这不是给油锅泼水么?我用了自拟的"清金化痰汤",鱼腥草、黄芩清热,瓜蒌、贝母化痰,三剂下去,咳声就哑了。



笔者:那第二个呢?


付教授:第二个可有意思了。同样是咳,这人咳起来却蜷成虾米,后背冰凉,吐的痰清稀如泡沫,舌淡胖有齿痕。你猜怎么着?这是寒饮伏肺啊!就像河面结了冰,你非要用冰锥凿,越治越寒。我给他喝了小青龙汤加附子,温阳化饮,结果……第二天家属就来说,老人半夜居然没被咳醒!


笔者:第三个呢?


付教授:第三个最棘手。


咳了快二十年的老慢支,稍微活动就气短,说话都像拉风箱,舌红少苔,脉细如丝。


这不是实证,是气阴两虚,肺叶都干成蜂窝煤了!这时候还猛攻实邪,不就是拿砂纸打磨风干的木头?


我用了"麦门冬汤合生脉散",沙参、麦冬滋阴,党参、五味子敛气,配合玉屏风散固表。不久之后……他居然能推着老伴去公园晒太阳了!


笔者:同样是咳嗽,病因却像三条平行的河流突然交汇?


付教授:不仅如此!第一条河是外邪侵袭,第二条是脏腑失调,第三条是正虚邪恋。这三条河流冲到肺这个三叉路口,表面看都是咳嗽,实质呢?有的是淤泥堵塞河道,有的是堤坝年久失修,还有的是上游水库干涸——你若不先看清河床,就往里倒药水,不是治咳,是添乱!



笔者:所以审证求因就是看清河床,审因论治就是对症疏浚?


付教授:正是!前天刚会诊过一个肺纤维化患者,满肺罗音,呼吸浅促。当地医生见是肺纤维化,就一味化痰软坚,结果患者越来越喘!


我一搭脉——细涩如刀割,舌紫暗有裂纹,典型的瘀毒灼肺!你光想着化痰,却不知痰是瘀毒炼液,源头不除,痰永远化不完!我用了自拟的"活血通肺汤",当归、川芎活血,丹参、三七化瘀,配合蜈蚣、全蝎以毒攻毒。两周后复诊,那罗音……少了三成!


笔者:原来审证求因是找到病因的"源代码",审因论治才是破解的"密钥"!


付教授:对!就像《内经》说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呼吸系统疾病最怕什么?最怕见痰只治痰,见喘只治喘!


记住,肺是娇脏,治肺如驭鸟,网罗在下,弄鸟在手,需轻清灵动,最忌猛攻蛮补。否则……这瓷器,可就真成碎片了。



笔者:付教授,除了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您在其他内科病的诊疗上也有丰富的经验,比如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等。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治疗思路?


付教授: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比如胃炎、胃溃疡这类脾胃病,你可以把它们比作"土中生虫",即脾胃功能失调后滋生病邪——胃脘胀痛的多是肝郁克脾,用柴胡疏肝散理气;胃痛如针刺的则是瘀血阻滞,靠失笑散化瘀。


糖尿病呢?我把血糖比作"脱缰的野马",早期用清热滋阴的玉女煎刹车,后期肾阴亏虚就用六味地黄丸固本。关键是抓住病机核心,而不是被症状牵着鼻子走。


笔者:听您这么一说,感觉中医的辨证思路就像给疾病画像,真有意思。最后,您对患者有什么建议?


付教授:患者看病最忌讳两件事:一是盲目跟风用特效药,二是病急乱投医。中医讲究"度"的把握——用药如用兵,过则伤正,不及则病不去。


我常跟学生讲,中医的根在《内经》,魂在《伤寒论》。真正的好医生,能把"谨察阴阳"的理论种在心里,把"观其脉证"的实践踩在脚下。就像仲景先生当年,面对瘟疫横行的乱世,靠一把药锄、一盏油灯,硬是把《伤寒杂病论》刻进了历史。


真正的"行医之道",藏在患者的眼神里——是他们对生命的渴望,逼着我们把经典读透、把病机审清、把药性用活。


笔者:谢谢付老师的分享,也再次欢迎您坐诊仲泰医圣堂!

本文编辑 | 半夏 文案选取 | 子乔

图片网络

部分图文选自网络,无法证实出处

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