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贵州深山藏着十万中国人和美国“飞虎队”的深厚友谊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15:05:00    

80多年前旧州机场修建时被用于压平路面的石碾

黔东南黄平县的群山褶皱间,一座抗战老机场静静矗立。那尊碾压过跑道的石碾沉默伫立,似在低吟一段交织着勇气、奉献与国际情谊的烽火往事——这里,曾见证十万中国民众与美国“飞虎队”并肩御敌的深厚友谊,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一抹永不褪色的印记。

十万人力:深山里夯筑的抗战 “空中生命线”

1937年7月7日,全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巩固大西南阵营,加强军事战略防务,决定在黄平旧州大坝兴建一座可以加油和维修的野战简易机场。

1941年秋,中国抗战步入最艰难的相持阶段。为打通西南空中通道、筑牢对日作战空中屏障,黄平旧州机场被列为“西南中心机场”之一,紧急启动修建。彼时的贵州山区,交通闭塞如锁,施工工具仅有锄镐箩筐,大型机械更是闻所未闻,整场工程全凭人力“啃”下来。

旧州机场万名民工施工场景

周边十二县百姓闻令而动,自带干粮被褥奔赴工地,群山间瞬间沸腾起建设热潮。男人们赤膊组队,喊着铿锵号子拉动直径两米多的巨碾——这尊连耕牛都难撼动的“大家伙”,在众人合力下一寸寸碾过土地,压出平整的跑道雏形;妇女与老者围坐碎石堆旁,手持木槌将顽石凿成规整碎块,用作跑道地基;十二三岁的孩童背着高过肩头的竹篓,在料场与工地间往返穿梭,运送沙土从不喊累。

贵州人民以强壮的肌肉拉着10吨的石碾来碾平跑道

寒冬腊月是施工最严酷的考验。零下低温让土地冻得如钢铁般坚硬,钢钎凿下只留一道白痕,稍不留意,冰冷的钢钎便会粘掉手上的皮肉。可工地上听不到一句抱怨,更没人退缩。“早一日修通机场,前线就少流些血”——这朴素的信念,像一团火燃在每个乡亲心里。最终,十万黔地儿女用双手与汗水,在群山间筑就长约 1800米、宽约60米的跑道,配套的滑行道、停机坪与营房同步落成,为后续对日作战撑起了关键的“空中支点”。

烽火共守:中美军民共铸的“抗日空中堡垒”

到了1944年,随着衡阳等地机场失陷,特别是1945年日军猛攻并炸毁芷江机场后,旧州机场的战略地位变得空前关键,成为西南地区对日空中作战的核心基地。美国“飞虎队”(后编入中美联合第十四航空队)800余名官兵在此驻扎,让这座深山机场成为抗日空中堡垒。

旧州机场第118战斗侦察中队军官

陈纳德将军到旧州机场视察

在陈纳德将军指挥下,飞行员驾驶P-40战机从这里频繁升空,在蓝天之上书写传奇:护航“驼峰航线”运输机,守护国际援华物资安全抵华;轰炸日军军事据点与交通线,为地面部队扫清障碍,多次战役中重创日寇,为反法西斯战争立下赫赫战功。

机场周边百姓则以最朴素的方式支援美国飞行员。得知美军需营房,老乡连夜砍伐自家杉树,用木板搭建起简易却坚固的营舍;飞行员作战受伤,草药郎中背着药篓不顾危险冲向机场救治;美军罐头与老乡送来的米粮、蔬菜同存一洞,成为跨越国界的“军粮”。美国飞行员的皮靴与贵州少年的布鞋、草鞋在同一片土地踏过,不同语言的问候与鼓励在机场上空交织,谱写了世界人民共同反法西斯战争的温情篇章。

历史回响:跨越八十载的友谊坐标

如今,旧州机场的跑道仍保持着当年的轮廓,碾压跑道的石碾静静矗立,无声诉说着十万建设者的辛劳;陈纳德将军雕像与“飞虎队”历史资料,记录着烽火岁月的战斗与情谊。作为贵州境内重要的直接参与对日作战的机场,它不仅是抗战历史的实物见证,更承载着贵州百姓国难当头时的勇毅、淳朴与奉献,以及中美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2025年7月,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飞行员、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一行到访此处。看着熟悉的石碾、跑道与群山,格林难掩激动:“30年了,我终于找到这座机场,没想到它保存得如此完好。”这位长期研究中国二战历史的专家抚摸跑道,凝视“飞虎队” 资料照片与陈纳德雕像,再次感慨道:“黄平旧州机场,承载着辉煌的中美友谊历史。”

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飞行员、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

黄平旧州机场航拍

如今,八十余载光阴流转,“飞虎队”的故事依旧在黔地山间回荡。从黄平旧州机场留存的石碾与跑道,到那些关于十万军民与美国飞行员并肩御敌的记忆,这段烽火中凝结的深厚友谊,早已成为反法西斯战争史册上不可磨灭的印记。它静静诉说着正义跨越国界的磅礴力量,更将黔地百姓在国难当头时展现的淳朴、勇毅与奉献,深深镌刻进岁月的年轮,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特别鸣谢: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朱仁印 樊晶

贵州省档案馆

实习记者伍芳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 孙佳琦 赵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