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0:06:00
金融之手不仅能有力托举大工程、大项目,更能精准扶持小农户、小企业
一些经营主体积极培育良种、研制良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金融赋能
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要破解“人、地、钱”等瓶颈制约。“活水”入田,长流水方能提后劲
腾空、起飞,每秒飞行13.8米,1分钟撒肥100斤——植保无人机飞过青青麦田,科技范儿十足。江苏南通通州区种粮大户吴志友说:“多亏了农行贷款的支持,早早添置了新家伙,无人机成了好帮手。”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200多天一茬麦,春耕春管是保丰收的节骨眼儿。眼下,从南向北,乡亲们买农资、抢农时、抓田管。繁忙紧凑的农事农活,决定了农民融资需求不仅季节性强,还有“短、频、急”的特点。广袤田畴期盼普降金融“及时雨”。
看春耕一线,“遥感看苗、数据放款”,卫星当上“信贷员”;“移动柜台”到田间,开辟绿色通道,审批按下“快进键”。从优化服务到创新产品,金融机构主动作为,精准施策,贷款更便捷、利率更优惠,为春耕春管顺利开展、保障粮食稳产丰产提供了助力。
金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和支撑要素。金融之手不仅能有力托举大工程、大项目,更能精准扶持小农户、小企业。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4%;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9%。一增一降,印证的是普惠金融受益范围之“广”,惠农力度之“大”。
也应看到,农业产业经营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平衡、单体规模小,“抵押难”“担保难”等问题依然存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要求:“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从需求端看,一些经营主体积极培育良种、研制良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金融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大中型灌区加快建设,补齐短板亦需金融添砖加瓦。乡亲们期待更多“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乡村全面振兴需要金融支持更给力。
需求之变与金融供给同频共振,汩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滋养新苗。中国农业银行制定14条举措,延长贷款期限,简化续贷手续,对粮食种植户优先建档、优先放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支持春耕备耕累计投放贷款超千亿元,用于农资供应、黑土地保护、智慧农业等。这些措施既解决眼下之急,又着眼长远之需,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普惠金融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小日子”,一头连着经济发展的“大盘子”。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要破解“人、地、钱”等瓶颈制约。“活水”入田,长流水方能提后劲。聚焦粮食安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农业科技等关键重点领域,让优质服务“扩半径”,优惠产品“易获得”,推进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现代农村金融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定能为写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人民日报
2025年全国首批乡村振兴数据产品在深圳集中上市 红网时刻新闻4月3日讯(通讯员 郑乾)2025年4月2日上午,由中国信息协会数字经济专委会、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数字经济专委会、华南数字产业(深圳)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5年全国首批乡村振兴数据产品集中上市暨特色产业和文化旅游数据产品(预)上市仪式”在深圳市举办。活动现场,主办方分别为南 2025-04-03 13:51:00
【“中国游记”第一季⑲】天降美食!你的外卖正在由无人机配送,请注意查收 见过外卖从天而降吗?一架无人机带着你翘首以盼的外卖呼啸而来,在精准完成投送任务后又火速撤离,一切仿佛科幻电影照进现实。这样的炸裂体验让外国博主惊叹不已,更直呼“为未来干杯”!你要不要也来试一下?总监制:蒋丽丽总策划:吴晓虹监制:熊瑛项目统筹:张晨文案:董博佳剪辑、制作:焦炬凝译审:曲畅 焦思宇 石丽 2025-04-02 21:43:00
联农“贷”农 上海农商银行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作为上海三农金融服务主力军,上海农商银行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以金融服务创新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根据“持续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着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战略部署,该行围绕“富民”关键目标,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覆盖行动,通过联农带农、助力光明村强村富民的实践,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金 2025-04-02 17:30:00
山东城市服务学院项目主体结构圆满封顶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通讯员 纪晓辉3月30日上午,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由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山东城市服务学院项目主体结构正式封顶。这座总投资7.88亿元,总建筑面积为131135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综合体,历经158天紧锣密鼓的施工,在烟台上空勾勒出崭新的教育天际线。据介绍,自启 2025-04-02 11:41:00
使用人工智能要谨记“不物于物” 思政课必须处理好青年学生这个主体与AI这个“物”之间的关系日前,有媒体组织专家讨论了“当AI(人工智能)会说谎,年轻人如何避免被‘带偏’”的问题,以及AI与高校思政课如何更好融合的话题。实际上,AI的过度使用,对于高等教育的冲击,远不止因其“说谎”而致学生被“带偏”这一个弊端,还包括:直接生成AI参 2025-04-02 08: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