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瓷艺世界探求生命律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8:13:00    

吴志荣向日本陶艺师们展示枫溪瓷塑。

吴志荣。

大阪世博会上,吴志荣向宾客展示陶瓷作品。

英歌舞瓷塑。

日前,在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广东活动周展区一隅,一批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吸引了各地客商驻足:一边,是传统手法塑造的英歌舞瓷塑;一边,是窑变手法渲染下不规则的现代主题茶杯。有趣的是,两者皆出自潮州枫溪瓷塑艺术家吴志荣之手。

这种传统与现代碰撞迸发出的传承活力,是当代枫溪瓷塑崭露的全新面貌,也是吴志荣身上的鲜明特质。

从传统中走来,吴志荣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中,生长出对传统的叛逆和延续。不走老路,求新求变,他带着一腔孤勇开辟自己的瓷塑世界,也在这样的世界里探求艺术的真谛。

文:南方日报记者 刘梓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打破常规 塑形塑魂

吴志荣出身枫溪陶瓷世家,父亲是民国时期潮州陶瓷业“成兴”商号的第二代传人,既做陶瓷,也在电影院为电影宣传海报作画。吴志荣从小跟着父亲看电影、看海报。彼时,枫溪作为潮州陶瓷商贸最大产区,瓷厂林立,货如轮转,15岁的吴志荣开始跟着父亲做传统彩塑,“刚开始就是为了谋生”。

家庭的熏陶滋养了吴志荣的艺术细胞,而艺术也塑造了他求知求变的性格特质。即便为了谋生,吴志荣也不想在旧的范式中打转。他大可在前人铺好的道路上,在传统彩瓷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但他选择了技术难度更高、成才可能性未知的瓷塑,19岁便成立自己的独立工作室。

“我想打破原本的自己,打破一些旧的东西。”这句话,19岁的吴志荣对自己说过,也是他几十年来的人生信条。

不同于前期作品更多迎合市场需求,这些年,吴志荣的创作越来越注重自我表达。几年前,他遇到事业上的十字路口——继续迎合他人,做从众的生意人;还是顺应内心,做“固执”的艺术家?两条路径都没有对错,但他选择了后者。

在吴志荣的瀛翰艺术馆里,无论是石头里迸发出的向上而生的嫩芽、似烈火燃烧又似海浪翻腾的茶器,还是衣着简约素雅的仕女,传统的、当代的,不同题材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生命。这些定格了他的感情、思想的作品,都是吴志荣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当下。

“没有感情、没有灵魂只有技术的作品,是流水线上的快销品。”他把每一次创作称为与瓷泥的“相处”。当累积的技术已融会贯通、内化于心,他让自己的思绪回归到最纯粹的状态,感受不同干湿度的瓷泥与指尖的触感,试着跟瓷泥对话、交往,去接纳它的优缺点。

“就像跟人交往一样,你真心想要和对方做朋友,就要接纳他的优缺点。”在瓷塑世界中,他在跟瓷泥对话,也在跟自己对话,探求现世的生活哲学。吴志荣说,每一次创作都是心灵的洗礼,是对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技艺与思想深度交融的探索。

吴志荣就是在这样的内心体验下完成《器语》系列作品。这套形态各异的不规则茶杯在灯光下梦幻灵动,光亮中,波澜起伏的外壁像涌动的红色海洋,表面的凹凸彰显与众不同的个性。有人拿着这个茶杯跟他说这赚不了钱,但吴志荣觉得没关系,它可能不被很多人欣赏,但它一定是他满意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它也在等那些不被定义的少数人,而我只要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完成这件作品就好。”

吴志荣的艺术馆总有新的惊喜,有时调整展品次序,有时上新近期新作,但不管怎么变,那个陈列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稚嫩的作品的角落一直没变。这也是他内心一处永远炙热滚烫的角落,不断提醒着他的来路。“不管怎么创新,传统的东西不能也无法忘记。”他说。

疗愈人心 连接世界

吴志荣的手机相册里,常常保存一些观者观赏他作品后评价的视频。他通过创作进行思考和表达,也渴望借由作品与同频者对话。这是一个当代瓷塑艺术家与世界链接的独特方式。

在这次大阪世博会上,吴志荣的英歌舞瓷塑旁,一组极具视觉冲突的茶杯让来者的脚步不自觉地靠近。圆融的杯型,外壁的凹凸似巨浪翻腾,又似烈火燃烧,静下来看,又像是流动的星空。一位长居日本的中国商会秘书长说,当灯光穿透内壁,他仿佛看到一个海底世界,“像潜水者从海底往水面上望去,周围还有海草和海底生物环绕,好神奇”。

“好的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和观赏者共同创作而成,他们通过我的作品触发各自的人生经验,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我也非常乐于充当他们的倾听者。”吴志荣说。

有一次,吴志荣的作品《芽》被韩山师范学院的老师放在课堂上,让学生鉴赏。一位正为与父母的矛盾而苦恼的学生,竟在这作品前豁然开朗:“我们在父母规定的条条框框下成长,就像这个作品一开始是比较方正的,但它到了中间和尾部又是比较圆滑的形态。今后的我们,可以有独立的思想去塑造自己的未来,甚至像这个作品一样,最后还能开花结果。”

在艺术馆内一众现代题材作品中,一位盘腿而坐的仕女通体白瓷,上面仅有青花一色浅染于眉眼唇、披肩,眉眼低垂、嘴角微扬,格外平静。“去繁就简,就像人生一样,对纷繁复杂的外界应有一定的屏蔽力,才能专注自己的内心。”吴志荣说,“有朋友说,看到这件作品,内心感觉很平静很治愈。我的作品能对它的观赏者产生这样的影响,这就是我的成功了”。

在今年的广东国际设计周展个人作品展上,一组由植物原型创作的表达生命力量主题的作品触动了现场一位女性观众,她坦言觉得自己不再孤独,一瞬间将所有的不快都释放出来。“作品在此刻超越了视觉艺术的范畴,成为承载集体情感的精神载体,我很喜欢这种双向的能量流动。”吴志荣说。

“我希望艺术作品不仅呈现美,还能够疗愈人们的心灵,这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价值所在。”在吴志荣社交媒体发布的一件瓷器下,他写下这样一段话:每一件手作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不可复制的瞬间,希望它能为您的生活增添一份独特的宁静与美好,正如它在我手中成形时带给我的宁静与满足。

■故事

京都街头的意外邂逅

为期3天的日本行,也是吴志荣与世界链接的另一个途径。

展览最后一天,吴志荣夫妇在京都街头偶遇一个陶瓷工作坊。由于是周日,和同事正在修复瓷器的主理人藤子起初拒绝接待,怎奈这夫妻俩对展柜上的日式彩瓷十分好奇,藤子便给了5分钟的参观时间。

与主理人交谈中,吴志荣打开英歌舞瓷塑的推介视频,原本静谧的工作室顿时“哇”声一片。“烧制的温度怎么控制”“制作时需要模特吗”“什么是英歌舞”……艺术消弭了语言和国度的差异,热爱打破了彼此的区域和心理边界。他们从枫溪瓷塑的历史、烧制技艺聊到当下的表现手法,沉浸在这趟以艺术为媒介的邂逅。

“看到中国的陶瓷作品我很开心,你的作品更让我感动。”畅聊两个半小时后,藤子在送别吴氏夫妇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相关

一本引向世界的指南

如果说父亲是吴志荣的美术启蒙老师,那么,那本覆满岁月尘埃却被珍藏多年的《世界雕塑全集》,便是引领他将创作引向世界的指南。

在瀛翰艺术馆内,吴志荣拿出一本5厘米左右厚度的旧书《世界雕塑全集》,书皮脱胶、装订线裸露,书页微微泛黄,书缝间还夹杂着曾经翻阅时留下的尘埃。

吴志荣记得,当年为了寻找这本书,他坐了十几个小时慢火车到广州,在那个没有互联网强大搜索功能的年代,吴志荣到一家家书店找,终于在北京路花了188元买下它。这套《世界雕塑全集》一共四册,汇集东西方数千年雕塑精品,年少的吴志荣看到上面铺展的雕塑群像,热切的学习欲望油然而生。

达芬奇、毕加索、米开朗基罗……仰望世界顶级美术大师的作品,吴志荣的内心是炙热的、滚烫的。“这些雕塑太逼真了,我想跳出去,学习更高水平的雕塑艺术,成为更高水平的瓷塑艺术家。”花了大力气买来的这本书,吴志荣视若珍宝。而这本书不仅为他呈现了一个故乡以外更大的艺术世界,也打开了他的艺术思维。“原来雕塑还可以这么做,原来人类的思维可以这么奇妙地展现出来!”初次翻开这本书时的他发出感叹。

很多人不知道,吴志荣并非科班出身,但他从不避讳谈及这一点。因为他的研习路上,不仅有来自世界的艺坛巨匠,也有身边的朋辈师友,这些都是他丰富的学习素材。为了突破,他经常到交流展会结识行业艺术家,还到高等院校进修,甚至到景德镇、西安跨区交流,到世界知名博物馆学习。他说:“能者为我师。”

■特写

瓷泥艺术里的情感流动

从不断叠加的泥团,到指尖在坯体上游走,再到捏制时手感的轻重缓急,对吴志荣而言,每个环节都是情感流动的载体。这不是简单的技艺,而是将主体意识转化为可视形态的过程。

“创作是一场即兴的舞蹈。”这种与泥土的互动让他深刻体会到,塑形动作本身就是在演绎情感的双向流动——创作者将内在的情感通过指尖传递到瓷泥中,瓷泥又以变化的形态回应这种情感,形成微妙的互动。

而施釉环节更是将这种情感流动推向高潮。传统釉色讲究均匀典雅,但他更偏爱在《器语》系列中使用“窑变”的技法——当含不同金属元素的釉料在坯体上自然流淌交融时,会产生无法预知的色彩效果。

有一次,他将铜绿釉与铁红釉叠加涂抹,在高温窑火中,两种釉色相互侵蚀渗透,最终形成了如同晚霞浸染枫林的绚丽效果。这种不可控的窑变过程,恰似那些无法预设的惊喜与偶然,创作者的“爱”在窑火中完成一次充满未知的奔赴。

“当瓷塑作品从窑炉中诞生,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艺术品,而是成为具有独立生命力的个体,等待着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结。”吴志荣说,当不同观众在作品前驻足,投射出各自的情感与记忆时,这种情感的流动便构成了瓷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