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百面绘天津 | 韦有波:以创新与担当铸就国家动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5:37:00    

“低头是深渊,抬头一线天,但天津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在成达万高铁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指挥长韦有波的身影一如二十年前初入工地时那般坚实。这位从乡村走出来的技术员,如今已是手握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的“铁路尖兵”。他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用智慧攻克工程天堑,在钢铁与混凝土之间,浇筑出一条条承载民生福祉的钢铁通途。

2013年,成贵铁路西溪河大桥成为横亘在建设者面前的“拦路虎”。深达260米的峡谷、喀斯特地貌的复杂地质、国内首次尝试的240米双向极不对称水平转体钢管拱桥——每一项都是世界级难题。面对无水、无电、无信号的施工环境,韦有波带领团队一头扎进现场,仅用一周便摸清复杂地形。他依托天津深厚的产学研资源,联合高校组建攻关团队,反复进行数据推演与沙盘模拟,硬是将“不可能”化为现实。当这座钢铁巨龙在峡谷间精准“转身”,中国高铁史册上不仅创下中国高铁转体桥施工多项纪录,更刻下了“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詹天佑奖”等闪亮印记,韦有波团队在深渊之上铸就了中国桥梁史的里程碑。



然而,他的征程远未停歇。2021年,当被称为“最难建铁路”的高原铁路建设重担压在肩头时,韦有波以“绿色发展”破题。他引入风、光、电互补的生态节能营地,建设实现零排放的环保碎石场;创新采用污水循环利用、草皮集中养护移植等工艺,在“世界屋脊”上精心勾勒出一条与脆弱生态和谐共生的铁路长廊。技术攻坚的硬核实力背后,是他对脚下土地深沉的责任。

2022年,转战国家“八纵八横”大动脉成达万高铁,韦有波面对的不仅是桥隧比高达83%的工程险境,更有千头万绪的征拆难题与社会协调重任。他创造性地提出“以快制胜,进场即大干”的“三年攻坚战”理念,更深知“民心是最大的工程”。他推动项目与地方政府、业主组建联合党委,将工程蓝图融入地方发展脉络:为乡亲修建“幸福乡村路”,组织敬老助学活动,营造“企地一家亲”氛围,一年内化解征拆“坚冰”。

他的管理智慧更闪耀着降本增效的光芒。与地方联建砂石料场省下4000万,错峰用电节省百万电费,跨标段共建智能预制场避免重复投资800余万。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位建设者对国家资源和社会责任的敬畏。当2024年达州暴雨成灾,铁路被埋,他带领突击队抢险的镜头,正是这份担当最生动的注脚。



从技术员到指挥长,韦有波从未离开过泥土与机械轰鸣交织的施工一线。他将这份坚守注入“劳模创新工作室”,使之成为技术攻关的堡垒与人才成长的熔炉。“我想把这些成果回馈给天津。”如今已是正高级工程师的韦有波,仍在攻读西南交大隧道工程博士学位。工作室培养的百余名技术骨干遍布全国重点工程,持续传递着“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工作室诞生23项国家专利、15篇核心论文、5项优秀工法,更培养出百余名企业技术中坚。作为天津“引滦精神”的传承者,他始终牢记“娘家人”敢打硬仗、科技报国的作风,如今正攻读博士学位,钻研“隧道及深层地下空间”前沿课题,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洪流。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韦有波办公室悬挂的座右铭,映照着他二十载如一的奋斗身影。从西溪河峡谷的惊世转体,到雪域高原的绿色长廊,再到巴山蜀水间的民心工程,他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在广袤国土上刻下坚实足迹。未来,这位“硬骨头”指挥长的目光已投向更远方——将天津的工程智慧带向全国乃至世界,在“一带一路”的壮阔画卷中,继续书写中国建设者的铁血丹心。将中国工程的智慧与温度,铺向更辽阔的远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