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04 09:14:00
位于广阳区南汉村的“宫廷新造办”燕京八绝非遗工坊。
位于廊坊市区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和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演员在廊坊市水云间文化商街表演昆曲《牡丹亭·游园》选段,引得游客围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也指引着城市的未来方向。河北廊坊,这片拥有6000多年人类活动史的古老土地,正以深厚的历史文化为根基,立足新发展阶段,锚定文化强市战略目标,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为核心,探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廊坊路径”。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廊坊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大局,以出版印刷、工艺美术、影视传媒、动漫游戏、会展服务、演艺娱乐六大核心产业为突破口,构建起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向新提质 加速打造文化产业集群
产业聚集规模化发展是实现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廊坊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产业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产业侧重、交融复合、连点带面的发展态势。
廊坊市坚持把项目作为汇聚资金、技术、人才的载体,着力抓拳头、育龙头,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不断涌现,成为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重点文化产业项目20个,总投资137亿元。
科学布局,引入聚集上下游资源,廊坊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效能型、专业化、集群式转型升级,红木文化产业、核雕文化产业、金属工艺产业、宫廷技艺产业等区域产业集群形成。
截至2024年末,廊坊共有文化市场主体30000余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0家,营业收入57.5亿元,同比增长5.68%。
从空间维度看,廊坊构建了“三带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环首都文化产业带以三河、大厂、香河为核心,重点发展数字科技、影视制作等新兴业态;中部文化产业带涵盖市区、永清、固安,聚焦印刷包装、文艺创作等传统优势领域;南部文化产业带则依托乐器制造、红木产业和文旅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大厂县现已成为全国规模领先的景泰蓝生产基地,并荣获“中国景泰蓝之乡”称号;永清县聚集1500余家核雕企业和工作室,是北方规模领先的核雕生产基地;大城县作为北方红木产业重镇,汇聚6000余家红木企业和商户,大城中国红木城入驻商户超千家。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廊坊市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实力不断提升,园区(基地)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廊坊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
戏剧赋能 激活文化产业新型业态
在廊坊文化产业升级进程中,戏剧成为撬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支点。
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廊坊积极探索“戏剧+旅游”新型业态,致力打造独具魅力的文旅体验,让“文旅+戏剧”更有吸引力、更具影响力。
在此背景下,“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应运而生,以别出心裁的设计理念与丰富多元的功能价值,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并巧妙地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实现了文旅项目从人气集聚到深度体验、从单次消费到多元价值挖掘的跃升。
廊坊围绕“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项目,深入挖掘本地优质戏剧、曲艺资源,打造了集戏剧创作演出、文化旅游体验、休闲娱乐消费、艺术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戏旅产业集群。在“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周边,一批与之配套的酒店、民宿、餐饮、购物等商业设施不断涌现,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同时,廊坊注重将戏剧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通过举办中外优秀剧目演出、“戏剧之星”艺术盛典、京津冀京评梆票友大赛暨戏曲名票廊坊行等丰富多彩的戏剧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戏旅品牌内涵,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百里戏廊”是廊坊市打造“文旅融合·戏旅品牌”的战略主构架,依托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壹佰剧院·偶视界、益田戏剧产业孵化基地、宋风潮玩齐家营、文安鲁能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剧场资源以及区位优势,形成一条纵贯廊坊全域500公里的戏剧风景廊道和戏剧产业带,实现了戏剧与文旅项目的互融互促。2024年,廊坊接待游客突破6000万人次。
跨界融合 彰显“文旅+N”集群效应
廊坊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引领作用,推动“文化+”融合工程,以文化创意提升农业、商贸、体育、康养、研学、制造业的附加值,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全过程沉浸体验的旅游消费需求。
推动“文旅+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廊坊发挥体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赛事经济。鲁能生态旅游度假区举办京津冀腰旗橄榄球邀请赛、中国匹克球大赛等赛事,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特色,举办自行车嘉年华、全国竞走大奖赛等活动,并与非遗节、美食节联动,打造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
推动“文旅+工业”产业创新发展。廊坊鼓励企业创新,将文化创意融入工业产品,提升产品文化价值。燕南春酒文化博览园成功创建4A级景区,景泰蓝、花丝镶嵌、红木家具等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集产品创新、沉浸体验、互动展销于一体的新业态集群。
推动“文旅+科技”产业相互赋能。廊坊运用数字科技打造全新旅游场景,御龙河公园通过声光电技术打造新春灯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信国安第一城合作的《新春非遗之夜》节目引发收视热潮,直播观看量超2660万,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26亿次。
此外,廊坊还积极推动文旅与传统商业、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打造高品质消费场景,举办470多场品牌文旅消费活动,惠及180余万人次;依托温泉资源发展康养产业,建成一批重点项目,谋划10条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全力打造京津冀疗养休闲基地。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即墨区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市集 大众网记者 李丹 青岛报道炎炎三伏,正是中医养生“冬病夏治”的黄金时节。7月21日,即墨区全民健身中心广场上人头攒动,一场为期三天别开生面的“中医药健康文化市集”在此拉开序幕。即墨区中医医院积极响应青岛市第十届“三伏养生节”暨中医药文化节号召,将专业中医服务与浓厚文化氛围从诊室延伸至街头巷尾,为市民 2025-07-22 17:09:00
文化传承+科技启蒙!多方合力为樵园职工子女暑期生活添彩 为切实解决职工子女暑假“看护难”的痛点问题,在佛山市总工会、南海区总工会、西樵镇总工会的统筹引领下,7月19日,樵园社区工联会联合樵园社区团总支部、樵园社区妇联,携手广东青年大学生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狮韵传承乡村振兴促进团(以下简称“促进团”),精心打造了2025“感受佛山・快 2025-07-22 11:48:00
耐心枣庄培育耐心经济,走出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之路 枣庄,因煤而兴,被誉为“百年煤城”。十几年前,枣庄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时,空气里还飘着煤尘。近日,在枣庄锂电产业园智能车间,每117秒就有一块电池包完成组装。转型之路,艰难但坚定。当初,面对煤矿关停、工人下岗、环境恶化的窘境,枣庄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抓好工业,耐住性子培育新兴产业。 2025-07-21 07:18:00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参观 7月20日,19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26家华文媒体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参观,了解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和城市文化。据悉,这批海外华文媒体于本月16日来到重庆,参加“行走中国·2025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联合参访活动,他们将在两周时间里,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题实地深入参访和集 2025-07-20 16:08:00
瓮安这个乡村人居环境从“将就”变“讲究” 走进瓮安县中坪镇艾州村,青瓦白墙的院落掩映在果树茶园间,硬化路直通家门口,新修的休闲广场上,老人悠闲地唠着家常,孩子们追逐嬉戏——这个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小村落,如今变成了山清水秀的和美家园。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中坪镇打造“一主(茶)二辅(烤烟、精品水果)三补(蔬菜、中药材、养殖业)” 2025-07-14 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