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10:02:00
近日,马传思新书《雷池渔歌》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雷池渔歌》是一部少儿科幻文学作品,作者以民间传说为引子,将传说与科幻融合,赋予传说以新的意义。在思想主题上,作者通过4名少年的遭遇,彰显了独特的“水之道”,这是外星智慧生命带来的惊奇感和江南烟雨的温婉诗意的完美融合。
传统神话的科幻变奏
——马传思《雷池渔歌》的多维剖析
作者:付昌义
科幻作家马传思的科幻小说《雷池渔歌》以江南水乡小镇为背景,巧妙地将外星文明、物种演化等科幻主题与江南地域文化、传统民间习俗有机融合。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小说中对中国传统神话元素的运用别具匠心,通过独特的科幻转译手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神话与科幻的完美对接。而且,这种转译并非简单的元素移植,而是将神话原型、文化符号与科学伦理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在地化科幻美学”。
一、 神话符号的科学释魅
学者程夏敏曾发文指出,科幻对神话的转译需以硬核科学内核支撑神秘主义元素,避免沦为“伪科学幻想”。而《雷池渔歌》则通过将传统神话中“龙”、“鲛人”等元素科学解释,赋予了这些传统神话元素的科学解读,是一种科学释魅。
1、“龙”的维度跃迁:从司雨神到高维生命体
小说里的龙形象便是传统神话科幻转译的典型。在传统神话中,龙是威严、力量与祥瑞的象征,能行云布雨,操控自然之力,如《山海经》中的应龙布雨。但在《雷池渔歌》里,龙被重构为以“能量波聚合体”存在的高维生命形态,拥有远超人类理解的智慧和能力,它的“龙怒”实为高维生命对低维物理规则的干预,如操控气候矩阵。它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银河系的另一端,曾经在远古时期帮助人类的祖先渡过难关。这种对龙的科幻转译,不仅保留了传统神话中“龙治水”的文化记忆,更借助现代科学的维度、能量等概念,为龙的形象增添了新的科学理性色彩,让古老的神话生物在科幻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形成“科学化的神性”。对比其他种种的神话新篇,《雷池渔歌》的龙更具情感维度:巨龙对马玄之的眷恋,揭示了科技语境下“神性”的人性化困境——当人类不再需要神灵庇佑,神话生物如何在现代性中寻找存在意义?
2、“鲛人”的基因考古:从志怪想象到演化科学
鲛人这一传统神话角色早在《搜神记》中就有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而在《雷池渔歌》中则借用胚胎发育的“海格尔学说”,将鲛人解释为人类演化史上的“活化石”,赋予神话以基因层面的科学合法性。而鲛人的“泣泪成珠”则通过鳃肺共存得到了生物合理性解释。而鲛人螺号则从“驭鱼巫术”转化为生物声呐技术,通过特定频率声波模拟鱼群语言,实现跨物种信息传递。特别是鲛人吹奏海螺与星宸柳笛的共鸣,暗喻“水族语言”作为失落文明的密码,这种设定也呼应了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野性思维”——神话与科学同为认知世界的平行体系。而故事中鲛人能够运用特殊的水膜能力,这一能力与科幻中的能量场、物质操控等概念相关联,使得鲛人不再仅仅是奇幻的神话生物,而是成为具有科学依据和科幻魅力的种族,为故事构建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水下文明世界。
二、文化基因的现代性激活
1、“九龙壁”作为记忆装置
故事中的九龙壁不再仅仅是传统建筑装饰,它可能蕴含着古老的能量密码,触发了一系列神秘事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神话与现实的关键线索。九龙壁从皇家礼器到民间禁物的命运,隐喻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压抑与复苏。其“雷击木雕龙芯”被科幻化为“高维能量锚点”,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枢纽。这一设定呼应了阿莱达·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神话符号如同DNA,在科技刺激下“突变”为新的意义载体,如龙雕既是祖屋遗物,也是星际通讯基站。
2、黄梅戏的赛博格转生
小说主人公之一群芳以轮椅之身演绎黄梅戏,并尝试融合电音,象征传统文化在科技时代的适应性进化。其机械义肢与戏服的并置,构成唐娜·哈拉维意义上的“赛博格美学”——破碎的传统通过技术修补获得新生。小说结尾“电音黄梅戏”与巨龙之舞的共振,暗示地方性文化可以成为跨物种交流的媒介。这种叙事策略突破了“非遗保护”的保守框架,指向一种动态的文化转基因。
三、叙事结构的伦理重构
1、灾难叙事的生态隐喻:从“天罚”到人类世危机
小说中“瘟疫随江水而至”“雷电焚毁麦田”等灾难,表面是龙怒,实为工业化对江南水乡生态链的破坏,如水体污染诱发病毒变异。这种转译将神话的“天谴论”转化为人类世的生态警示。对比《淮南子》大禹治水的“人神共治”,《雷池渔歌》的“海眼开启”被解释为地质活动异常,但鲛人文明的存在暗示:所谓“自然灾害”可能是高等生命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惩戒,这种模糊性保留了神话的敬畏感,也为我们现实对待“人类世”中的生态科技伦理多了一层敬畏与理性。
2、“净水”元素带来的科技反思
小说中还通过“水”这一意象,探讨了自然与科技、传统与未来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水是江南地域文化的象征,代表了生命和延续;另一方面,“净水”作为外星文明的产物则被赋予科幻属性,成为外星文明的能量载体和沟通媒介。在“归乡异客”篇章中,它能够展示出过去的记忆,仿佛拥有记录和回放历史的神奇功能。在“远寺钟声”部分,古寺中的“净水”与丹尼索瓦人等神秘元素相关联,它成为了一种连接古老文明与现代世界的纽带,象征着对古老智慧和传统的传承。作为记忆展示的介质的“净水”,象征了文化传承,体现了对古老文化和传统的尊重与延续。同时,它也暗示着一种精神上的净化,提醒着人们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要忘记内心的纯净与善良,具有深刻的文化与精神引导价值。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净水”所蕴含的外星神秘力量以及它与自然现象(如汤谷地区水网危机)的关联,促使人们思考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和责任。
《雷池渔歌》通过“科学释魅、文化激活、伦理重构”的三重转译,既将龙、鲛人等神话符号转化为可验证的科技寓言,又以水乡民俗为载体构建了独特的“东方科幻美学”。对《雷池渔歌》中传统神话科幻转译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科幻文学本土化的创作路径,挖掘中国传统神话在当代科幻语境下的全新价值,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作者简介】付昌义,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江苏省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主任。
(图片由马传思提供)
书评||传统神话的科幻变奏:马传思《雷池渔歌》的多维剖析 近日,马传思新书《雷池渔歌》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雷池渔歌》是一部少儿科幻文学作品,作者以民间传说为引子,将传说与科幻融合,赋予传说以新的意义。在思想主题上,作者通过4名少年的遭遇,彰显了独特的“水之道”,这是外星智慧生命带来的惊奇感和江南烟雨的温婉诗意的完美融合。传统神话的 2025-04-20 10:02:00
我与机器人一起跑半马:用脚步丈量科技与肉身的共鸣|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记者王瑞锋(左二)与天工机器人在半马赛场同框。图/央视直播截图欲与“天工”试比高。作为一名业余跑者,在北京亦庄这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上,我有幸跟人形机器人“天工”同步完赛,血肉之躯和钢铁之躯,共同完成了彼此的极限挑战。这场半程马拉松比赛,称得上是一场科技盛宴,多家科技公司早就摩拳 2025-04-19 21:14:00
聚焦年轻力!黄埔这里即将打造打造“一街、三盒、两公园”沉浸式商业 4月15日,由广州安居集团下属广州安居商业运营有限公司主办的“聚势共盈·和创新生”“四好”社区共建论坛在黄埔区萝岗和苑举行。活动正式发布萝岗和苑“四好”社区规划蓝图,宣布将聚焦非标商业与年轻力场景的创新融合,打造新型社区商业样本。广州是年轻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高达21%的活力之城,而东部片区正成为人口 2025-04-17 12:25:00
在书香中,静享一段和苏州古城独处的时光 在书香中静静地享受一段和古城独处的时光。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摄制“这里的设计风格非常独特,小景布置十分精巧,露台、长廊等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惊喜,让人在阅读之余,也能尽情欣赏周围的美景。”坐在临窗的位子上,随手翻阅着图书,从工业园区专程而来的张倩对上海三联书店苏州平江路店赞不绝口。三楼露台。苏报融媒记 2025-04-16 21:07:00
知乎周源:专家网络会成为更强的“人和AI的结合体”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4月15日消息,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上,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在会上发表演讲,系统阐释了AI时代知识社区的使命与创新方向。在国内外大模型持续迭代、AI技术加速渗透各行各业的背景下,周源提出“以人的价值为锚点,推动AI应用高质量发展”的观点,引发业界对技术伦理与人类 2025-04-15 2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