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声丨县中振兴,如何破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7:13:00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纪驭亚 姜晓蓉 陈卓妤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近60%的高中学生在县级中学(以下简称“县中”)就读。

前不久,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提到,将深入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把县中作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突破点。

从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提出“县中提升”,到如今的“县中振兴”,表述变化背后也体现了国家希望提升县中教育质量的紧迫感。

来自“超级中学”的掐尖、师资等教育资源不足、学生视野思维局限……县中的困境背后是复杂的社会问题。而自上而下推进的教育治理,正试图破题。

生源师资受到挑战

部分县中困境的背后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县内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一两所高中是乡村学子改变命运的主要通道。县乡的孩子们只要考进县中,就约等于“一只脚迈进重点大学的大门”。因为办学水平高,县中甚至吸引了不少城里孩子“逆向”就读。

可以说,县中承载着当地百姓的信心以及经由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期望。但近几年,县中却因普遍陷入“生源失—师资弱—质量降—生源失”的循环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县中,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2018年开始,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华每年都会组织团队去各地县中调研。在团队的一个个调查数据面前,县中的困境更加具象化——

中部省份某县的示范高中在2004—2008年间,一共有16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但是在2008—2021年间,却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考上清华北大,一本上线率也只有31%;

近两三年西部某县中考前200名的学生,绝大多数流向了省会城市或地级市优质高中,2020年该县中考前150名的学生只有82人留在县中就读,而且近年有骤降趋势。

在浙江,几所浙江山区、海岛县中校长告诉潮新闻记者,高中的本地生源正在不断减少。有县城的初中毕业生人数已比20年前少了近70%。

在杨华看来,县中的困境背后是复杂的社会问题。

“掐尖”是关键因素之一。县中除了要被“超级中学”掐尖,还要面临地市中学的生源“盘剥”。慢慢地,县中生源质量下降,生源结构出现不合理的现象。曾有位县中校长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初中只给我一颗大白菜,我怎么煮出有肉味的菜?”

城市化的浪潮也冲击着县中——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到大城市务工生活,导致县城的学生人数不断减少。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更不惜花重金将子女送到省城或地级市的学校就读。大城市高中的待遇更为优厚、职业发展空间更大,则让优秀教师不断从县中流失。

新高考制度同样给县中发展带来挑战。“实行新高考后,名校把招生名额更多地放到了学校的各类自主招生中,但县中要通过学科竞赛、‘三位一体’等途径获得高水平大学的招生名额很难。”不少县中校长表示。

强帮弱,实现输血和造血

一场县中崛起的行动

在浙江,一场“县中崛起”的行动已从2022年9月开始实施,帮扶的目标对象是山区海岛县的高中。目前,已有53所县中与省内高中结对。

“与全国多数省市不同的是,浙江的县中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安吉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叶军说,无论是升学率还是竞赛获奖人数,宁波镇海中学、乐清知临中学、慈溪中学、余杭高级中学等多所县中都常年占据第一方阵,超过多数城市高中。这批成绩耀眼、备受关注的县中,会给人一种“浙江县中很强”的错觉。浙江650所高中里大半是县中,实际上不少面临着挑战,却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县中崛起的本质是看见这些薄弱县中的发展需求并通过结对帮扶,将优质高中的师资、管理经验、教研成果,特别是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导入受援县中,实现输血和造血。”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李斌举例道,薄弱县中有“结构性师资短缺”的共同痛点,主要缺乏内生动力。仅去年,帮扶高中就派出60名副校长担任受援县中领导,受援县中教师到帮扶高中跟岗锻炼人数达1618人,集体教研活动与备课活动更分别达到2401次和3929次。

这两年,受援县中的蜕变让人眼前一亮。省教育厅的数据统计显示,多所受援县中的育人质量显著提高,部分受援县中已有生源回流现象。

杭二中校长蔡小雄带教师团队在景宁中学开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交流指导活动。景宁中学供图

2023年,杭州第二中学与景宁中学结对。近年来,景宁中学连打翻身仗。去年,该校分数超本科线的学生占了90%以上,42位同学被双一流大学录取。其中有几位同学更是被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录取。同年,另一所受援县中江山中学,有98人被双一流高校录取,创该校新高。

2023-2024年,在镇海中学的帮扶下,岱山中学的学科竞赛市级一等奖人数从9人次增长至19人次,二等奖人数从15人次增长至20人次。

过去两年的摸索实践,也已让浙江薄弱县中的校长们有了共同的方法论:必须搭建起有效的桥梁,让来自优秀高中的资源真正导入薄弱县中,转化为县中发展所需要的“燃料”。

例如,嵊泗中学每个年级开设了2个“嵊泗中学学军班”。每月中旬,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的部分老师会前往嵊泗中学送教。

从杭州第二中学出发到景宁中学,路上需要5个多小时。过去2年多里,杭二中生物竞赛金牌教练、景宁中学教科研副校长黄雄伟每个月都会去景宁中学,少则待三五天,多则两三周。

组织两校10个高考学科的线上线下集体教研和备课、选派景宁中学老师到杭二中跟岗锻炼、搭建县中竞赛团队……每件事背后都有黄雄伟积极推动的身影。

在景宁中学校长夏建民看来,杭二中对帮扶的重视和挂职副校长的用心,是两校实现高效结对帮扶的重要桥梁。“帮扶协议上的每一项内容要落到实处,形成良性循环,最离不开挂职副校长。”夏建民说。

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振兴县中的更多可能

“相比于身边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大学同学,我和县中的同学们在做未来规划时发现,不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什么。”

如今即将面临再一次人生选择时,浙江传媒学院大二女生青青(化名)发现,县中的烙印依然在她和同学们身上。

青青是典型的县中毕业生。父母务农,从小就读于泰顺老家镇上的小学初中,作为尖子生中考考入泰顺中学。“小学初中时,唯一的目标是考入泰顺中学。进了高中后,大家也不太知道除了高考以外的升学路径。”青青回忆,从小爱好主持的她,直到高三才听说还有播音主持专业的艺考,但为时已晚。

正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在所著书籍《县中的孩子》里提到,对于今天如火如荼的生涯规划而言,县中的孩子对未来没有主动意识的设计。

这正是不少浙江县中学生的真实写照。

“制约一些县中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不仅是师资,还有区域文化给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带来的无形影响。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打开视野,这比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更难。”泰顺中学办公室主任谭桂涛举例道,部分学生对于如何用好县域图书馆、博物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尚且不够重视。即便如今互联网发达,但同学们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很难利用互联网来增加他们的人生机会。

过去几年里,在山区县中执教25年的夏建民也在反复思考:县中崛起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增加几个清北或者双一流高校的录取生源,县中就算崛起了吗?

他的结论是,县中不能成为城市高中教育的盲目追随者。真正的县中崛起,应该让每一个县中的孩子都能有平台、路径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潮新闻记者采访中,部分浙江县中正试图破题。

“县中崛起应注重特色发展与本土人才培养。例如,开发校本课程、生涯规划课程,进行个性化帮扶。同时,还要加强帮扶中学和受援县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包括加强学校社团之间的交流,开展地方特色研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参与对仙居中学的帮扶工作后,绍兴市第一中学正高级历史教师张叠对县中崛起有了新认识。

绍兴市第一中学和仙居中学开展选考学科的联合教研活动。绍兴市第一中学供图

岱山中学党总支书记江爱国则把目光放到了高校。“高校师生的视野要比高中师生宽阔得多。在跟优秀高中结对之外,高中能否跟一些高校也挂钩?例如,邀请高校老师定期来为我们的学生做一些科技前沿、生涯规划的讲座或者开设一些拓展类、研究类课程,高校的硕博学生结对高中生,做一些个性化的引领。”

在采访中,也有数位专家表示,如果当地行政部门和县中能试着放下过往评价制度中对学习成绩的单纯执念,转而让不那么拔尖孩子被看见、被重视,县中在这部分学生家长中的口碑就会不断变好,吸引力就重新回来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