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7 08:23:00
潮新闻
8月16日晚,当央视《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镜头,对准“浙岱渔11492”船那个皮肤黝黑的船老大时,沈华忠的名字,与“6300只蟹笼”这个沉甸甸的数字,在亿万观众心中烙下了深刻印记。
这个不善言辞的渔民,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的分量。当他的事迹从渔港走向全国,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见义勇为的壮举,更是一种深植于海洋文明的精神基因:那些被海浪打磨得温润的价值观,那些在渔网缝隙里生长的道义准则,恰是平凡岗位上最耀眼的人性光辉。
在长江口渔场的风浪里,在舟山“航行的支部”的旗帜下,在左邻右舍的渔货香气中,沈华忠用四十年耕海生涯书写的,不仅是个人的人生答卷,更是一代渔民对“义与利”“生与死”“个体与集体”的时代注解。
沈华忠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岱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斩断蟹笼见初心——
从物质舍弃到生命救赎的价值标尺
2024年3月12日上午10时,长江口渔场162海区的阳光被风浪撕碎,沈华忠的目光穿透三四海里的水雾,锁定了黑色烟雾——这是海上求救的信号,也是生死抉择的哨声。
“斩断,斩断!”6300只蟹笼沉入大海,近40万元的损失换来了16名落海船员的生机。
这场价值40万元的舍弃,让人想起 2021年那个相似的清晨。“浙嵊渔05119”沉没时,沈华忠同样斩断1500只蟹笼,让16名船员从浪涛中踏上生路。
两次救援,32条生命,50万元损失,三组数字背后,是一个与大海搏击半生的渔民对“生命重量”的终极注解。
2024年3月海上救人后,沈华忠的渔船新购买的蟹笼。本报记者 吕凌棘 摄
对沈华忠而言,“救人第一、生产第二”是刻入骨髓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深深植根于舟山渔民“靠海吃海、守望相助”的集体记忆。
在渔船简陋、通讯不畅的年代,一次海上遇险往往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彻底破碎。沈华忠的童年记忆里,“渔民兄弟”四个字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风浪中彼此托底的生死承诺。
正如他所说:“阿拉渔民在海上看到有人遇险,想也不用想,都会去救。”
这种本能背后,是海洋文明对“共生”的深刻理解。渔民与大海博弈,深知个体的渺小,唯有抱团才能对抗风险。
当沈华忠指挥船员用被子裹住失温的落水者、端出姜汤时,他延续的不仅是一次具体的救援行动,更是千百年来渔民群体在与自然相处中凝结的生存哲学——对生命的敬畏,对同伴的责任,早已超越了任何物质层面的得失。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最大差异,在于对“风险共担”的理解。农民守护的是固定的土地,而渔民面对的是流动的海域,个体的生存必须依赖群体的互助。
沈华忠的两次“斩断”,本质上是这种海洋伦理的极致体现:他牺牲的是个人财产,守护的却是整个渔民群体得以存续的精神契约。
当蟹笼带着金属的冷光沉入海底时,一种更珍贵的东西从浪涛中浮出水面——那是比黄金更重的信义,是比渔网更密的情感联结。
红帆领航蓝海间——
党建激活渔民善治的生态密钥
在“浙岱渔11492”船的船头,“航行的支部”这几个字格外醒目。
作为岱山县“航行的支部”闯海第二支部书记,沈华忠的另一个身份,是将渔民朴素善意转化为系统治理能力的“掌舵人”。
沈华忠的善举从未局限于个人行为。他创新的“三招海上学习法”,让渔民党员在摇摇晃晃的渔船上也能紧跟党的步伐;他牵头的“红盾”调解项目,一年化解80多起渔区矛盾;他带领的合作社,年产值达2600万元,让“共同富裕”在渔港落地生根。
这里藏着一个深刻的命题:个体的善意如何转化为系统性的温暖?
沈华忠在驾驶舱。本报记者 吕凌棘 摄
沈华忠的实践给出了答案——以党建为纽带,将渔民的朴素正义感转化为组织化的行动力。
当舟山“航行的支部”成为海上流动的堡垒,当党员带头帮办、调解、奔富成为常态,单个渔民的“义举”便升级为整个渔区的“向善生态”。
“浙岱渔11492”船船员的话颇具代表性:“有些船上船员流动性很大,但我们相对稳定。”
这种稳定,源于沈华忠用日复一日的行动,构建的信任共同体。他不仅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更在日常点滴中传递善意:给邻里捎带新鲜渔货、为党员基金主动捐款、帮同行协调借用设备……正是这些“微小的坚持”,让“好人有好报”从抽象的道德倡导变成可触摸的现实,让更多人愿意主动加入这个“行善者联盟”。
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精神层面的凝聚。闸口一村的老人们渐渐发现,这几年村里的矛盾少了,互帮互助的暖流多了。
“都是看沈老大他们党员带头,大家跟着学。”这种由点及面的示范效应,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基层党建的生命力,不在于形式有多花哨,而在于能否精准回应群众的真实需求,能否把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沈华忠的故事里,党旗在桅杆上飘扬的意义,就是让每个渔民都坚信,无论身处惊涛骇浪还是平静港湾,他们都不是孤独的航行者。
微光汇聚成星河——
凡人善举托举时代的文明接力
沈华忠的奖牌静静陈列在儿子家的客厅里:“浙江骄傲”的水晶杯折射着温润的光,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的奖章镌刻着滚烫的字,如今,“感动中国”的荣誉又将为这份收藏增添厚重一笔。
但这个不善言辞的船老大很少向人炫耀,他觉得“救人是应该的,领奖是额外的。”这种对荣誉的淡然,恰恰是其事迹最动人的注脚——真正的善举,从来不是为了追逐掌声,而是源于内心的笃定。
在功利主义容易抬头的当下,沈华忠的选择提供了一种价值参照。当6300只蟹笼沉入海底时,他损失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可能影响全年收入的捕捞时机。但他从未后悔:“钱没了可以再赚,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这种清醒的认知,戳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我们是否有时过于看重“得”,而忽略了“舍”的价值?沈华忠用行动给出答案:有些东西,比财富更值得守护。
网友们的点赞刷屏,本质上是对这种价值观的集体认同——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看到“义字为先”的力量。
沈华忠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事迹。岱山县文明办供图
沈华忠的故事更打破了“英雄叙事”的刻板印象。沈华忠不是超人,他会为损失蟹笼心疼,会在救援后疲惫不堪,会像所有的父亲一样希望给儿子做个好榜样。
这种“接地气”的英雄形象,让人们意识到:伟大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平凡人在关键时刻的坚守,同样能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对“传承”的启示。沈华忠说要把“当好人,做好事”的家风传下去,这种朴素的愿望,其实关乎文明的延续。
当他的儿子在工作中主动帮助同事,当合作社的年轻渔民在海上救助遇险者,这些都是精神基因的代际传递,是善意在时光里的接力。
今年6月,在2025年岱山县道德模范巡讲主题活动中,听完沈华忠的事迹,东沙镇宣传干事徐婷这样说道:“我们要用心挖掘、讲好身边的‘平民英雄’故事,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鼓舞人、带动人。我们要让更多人相信,善良是可以传染的,正义是可以传递的。”
这种传递的过程,便是文明积淀的过程——每个普通人的微光,汇聚起来就能成为照亮时代的星河。
沈华忠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岱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长江口渔场的浪涛到央视舞台的聚光灯,沈华忠的故事像一艘渔船,载着古老的海洋伦理驶入现代社会的港湾。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渔民“勇立潮头、守望相助”的精神传承,看到了基层党员 “冲锋在前、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更看到了每个平凡人“心怀善意、行有担当”的可能性。
当《感动中国》的旋律响起,沈华忠黝黑的脸庞映在屏幕上,他背后是无垠的大海,面前是无数被感动的心灵。
这个画面的隐喻或许是:在人生的海洋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船老大,而决定航向的,从来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内心的罗盘指向何方。
沈华忠的价值,就在于他用四十年的航行证明:无论风浪多大,只要守住心中的“义”,就能驶出最壮阔的人生航程。
潮新闻 记者 郑元丹 通讯员 邱巧燕
责任编辑:何昉堃
“上博古埃及大展,把冷门绝学做活了”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陆林汉持续13个月、横跨两个炽热夏天的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将于8月17日24时落幕,随着撤展时间临近,人流还在不断涌入上博。上博用连续开放168 小时(持续7天7夜)的“博物馆不眠夜”活动,为这一特展做最隆重的告别,这场持续395天的特展也刷新了全球博物馆单 2025-08-17 20:31:00
砍断40万元蟹笼救16人!舟山船老大沈华忠,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潮新闻8月16日晚,当央视《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镜头,对准“浙岱渔11492”船那个皮肤黝黑的船老大时,沈华忠的名字,与“6300只蟹笼”这个沉甸甸的数字,在亿万观众心中烙下了深刻印记。这个不善言辞的渔民,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的分量。当他的事迹从渔港走向全国,人们看到的不 2025-08-17 08:23:00
百名记者走基层|积分育新风 榜样传美德——邓州以文明实践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报记者 郝春城 全媒体记者 禄远鹏邓州市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行动中,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通过乡村光荣榜评选、文明积分兑换等创新实践,培育文明节俭、崇德尚善的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构筑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社会环境。 8月4日,正值中伏时节,骄阳似火。在夏集镇城隍庙村,村民卢云山正在整理水管、 2025-08-11 08:21:00
最高超200万元,中山大学设立青年科学家培育项目 近日,中山大学公布了首批“中山大学青年科学家培育项目”立项名单,共有22位来自数理、化学、生命、地球、工程与材料、信息、医学及交叉学科等前沿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获得资助。据了解,该项目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最需要、国际学术最前沿、湾区发展最关注”三大核心方向,通过3-6年的长周期稳定支持,为青年学者创造潜 2025-08-10 08:27:00
“海上超级冷冻车”顺利完成冷舱加注 辽宁日报特约记者 朴峰 摄近日,国家管网集团大连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完成“G175k-1”号LNG运输船冷舱加注业务,这是我国北方新造LNG运输船冷舱加注“零的突破”。“G175k-1”号系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首艘自主研发设计新造的大型LNG运输船,用以运输-162℃的液化天然气。完成冷舱加注后, 2025-07-28 07: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