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农村供水“3+1”模式赋能乡村振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4:23:00    

中国网5月6日讯(记者 张艳玲)暮春时节,浙江省遂昌县排前村翠竹掩映、茶园葱郁。村民雷大姐忙了一上午农活儿,走进家门拧开水龙头,清冽如甘泉般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了出来。如今,越来越多和雷大姐一样的农民喝上了“放心水”“省心水”。

2023年,水利部提出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3”就是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1”就是积极推进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经历两年多的探索和努力,这一建设管护模式已在全国多地开花,结出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4%、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65%,近半县域实现了农村供水县域统管。

全面推行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是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让广大农民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是水利部门的承诺。

加快建设 工程布局日益完善

依托充足水源、建设大水厂、铺设大管网,山东88个县全域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平原区全覆盖;累计建设骨干水厂136座,新增覆盖人口 947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 99.6%。

河南依托“八横六纵”水网主框架,安徽依托引江济淮工程,两年间用优质地表水源置换不稳定地下水源,让4600万农村人口喝上优质地表水,解决了豫北地下水超采和皖北饮水型氟超标问题,降低了水处理成本。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祝云宪介绍,河南抢抓现代水网建设机遇,谋划6座大中型水源工程,形成多水源互补联供网络,新建64座规模化水厂,铺设2.67万公里供水管网,形成“城乡互通、区域互联”的供水格局。

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构建城乡一体供水新格局,实施自来水厂扩建和管网建设工程,建成城乡供水管网724.4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均达100%。

在山丘区和人口分散地区,规范的小型供水工程兜牢农村供水底线。2023年,时任浙江省省长的王浩到遂昌县下访接访,遂昌县人大代表、三仁乡排前村党支部书记雷月新反映喝好水难的问题。“王浩听完后,当即表示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单村水站改造提升。”雷月新回忆道。浙江由此开展单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动,推动8828座单村水站改造,受益人口242万。通过覆盖替代、新建改建、巩固提升,实施县域统管,浙江农村供水做到不落一户一人。

全力推进小水窖退出是贵州水利人的努力方向。“通过实施骨干水源、水网连通、规模化供水工程和山塘改造建设,直饮水窖水的农村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小水窖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渊说。

在水利部推动下,各省级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全部印发,将“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体现在规划里,覆盖全部农村供水人口。

加强管理 运行管护快速提升

浙江松阳县四都乡榔树村是民宿村。2024年9月,四都乡榔树供水站提升改造完工,解决了旅游旺季供水不足问题。负责榔树供水站的县级统管员陈李峰隔两天就到供水站巡查,用农村供水智慧管护APP,巡查路线、故障处理等功能一应俱全。“让街坊邻居喝上放心水、幸福水是我工作的动力!”陈李峰说。

松阳县是浙江单村水站改造提升试点,坚持建管用并重。“我们建成农村供水运维中心,实现对单村水站的远程控制、数据监测和视频监控,提升工程长效管护水平。”松阳县水利局局长陈增伟介绍,县水务发展投资集团公司组建统管员、协管员和应急抢修队伍,对单村水站统一管护,实现管护主体专业化。

农村供水工程三分建、七分管。水利部按照“建好更要管好”理念,大力推进近半县域实现农村供水统一管理、统一监测、统一运维、统一服务。

2024年,吉林省德惠市将农村供水统管中心改制为农村自来水公司,全市372处集中供水工程全部收回企业统管,统一设施管理、资源调配、水费标准、服务承诺,逐步建成农村供水保障体系。

“我们压实行业监管、专业统管、属地协同责任,强化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提升供水服务能力。”浙江省水利厅厅长李锐介绍,全省以县为单元分片分区设置服务网点,构建农村供水2小时服务圈,很多地方已实现30分钟、1小时速达。截至 2024年底,浙江省农村供水县级统管全覆盖,其中76%的县(市、区)实现县级城乡水务统管。

为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河南编制相关手册,60个县(市、区)实现县域统管,80%规模化工程实现标准化管理。同时,实行农村供水限时服务承诺制,建立问题处置机制,提升供水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守护农村供水工程成果,落实维修养护资金是关键。“近两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0亿元左右,带动地方加大投入,支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维修养护,今年还将完成5万多处养护任务。”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二级巡视员张学进说。

2023年以来,北京累计下达中央水利发展资金3971万元,市级水务改革发展资金3621万元,用于农村供水设施维修养护;2024年,浙江落实小型供水工程管护经费约5亿元,其中财政补助3.14亿元……各地完善投入机制,保障农村供水工程稳定运行。

加速创新 改革攻坚深入推进

我国农村供水条件差异大,找到“清洁足量水源”和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政策、资金、工程、技术支持,更需要创新精神。

各地在农村供水改革创新中,以数字驱动、智慧赋能为着力点。北京、吉林、浙江等9省(区、市)建成农村智慧供水省级平台,709个县域平台、230个数字孪生农村供水工程实现水量、水压等参数在线监测,设施设备实时监控、远程操作,动态监测、实时预警。

各地还开展技术创新,确保群众“喝得好”。走进浙江丽水市遂昌县湖山水厂,一处崭新的膜处理设施引人注目。“作为山区县,汛期水源浊度变化大、常规膜处理工艺运维不便。”遂昌县水利局局长吴樟根说。遂昌县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新质零碳膜净水工艺,实现极端天气下水质浊度稳定达标,该技术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在山东,规模化水厂推广膜处理、活性炭等深度处理工艺,滨州、东营、德州等市整建制实现饮用水深度处理,向“优质水”提升。

各级水利部门通过机制创新、改革攻坚,开启农村供水发展新篇章。2017年7月,《福建省城乡供水条例》颁布实施,为当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我们完善顶层设计,出台9个配套政策制度,建立农村供水政策体系。”福建省水利厅副厅长张麟蛰介绍。福建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发力,累计投入459亿元,解决融资难问题。

为推进单村水站改造提升,浙江通过多种方式落实建设改造资金;会同自然资源部门保障水站用地、提高审批效率;协同电力部门推进电网延伸,通电率达100%。

今年,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水利部将加快健全农村供水保障体系,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周双说。

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正加速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护航。

编审:蔡晓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