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苏州这群学生,入选全国先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06:52:00    

8月19日

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五部门

在浙江宁波联合发布

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

来自昆山巴城镇石牌中心小学的

“小梅花”昆曲艺术团

凭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成功入选

彰显了苏州新时代青少年

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担当追求

作为一所乡镇学校的课后兴趣社团,“小梅花”昆曲艺术团开办25年来薪火相传、青蓝相继,先后培养学员千余名22名学员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获得“小梅花”称号40余人考入专业戏曲院校,走出多位专业院团青年翘楚,推动昆曲艺术传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同时,让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在稚嫩童声中焕发勃勃生机。

为练“罗汉神功”

每天踢腿500次以上

据介绍,“小梅花”现有成员由学校一到六年级90名小学生组成,核心成员21人。这群平均年龄仅11岁的少年,在保证学业前提下,将课余时间都用在昆曲艺术学习上,勤学苦练、磨炼技艺。每逢周末、寒暑假,他们还开展全天候集训,反复打磨唱腔身段,全身心沉浸于昆曲艺术的传承实践。同时,艺术团先后特聘16位戏曲界的前辈、专家老师到学校任教,从创作剧本,到排演剧目,再到制作戏服,一代代教师费尽心思。

今年5月的一天,记者走进艺术团的训练房,学员们正绷紧腰腿反复练习高难度动作。专职教师周杰穿梭其间,时而扶正某个歪斜的足尖,时而轻拍孩子发颤的腰背,将“百戏之师”的艺术魅力磨出隐隐锋芒。

“小梅花”昆曲艺术团训练中。巴城镇供图

“一开始觉得学昆曲很简单,后来才发现动作很多。比如练习走前桥,手部力量一软,整个人就会摔下去,手肘和膝盖都是瘀青。”训练房里,11岁的孙珑瑄小脸俏嫩、动作干练,她说,“虽然练习很苦,但下了课还会偷偷加练,当能将动作做出来的时候,就开心得不得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艺术团成员徐可凡为练好《山门》中单腿站立十多分钟的“罗汉神功”,每日踢腿500次、控腿600次,终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昆山选拔赛个人类节目一等奖。团队中,还有人含着石子练习吐字,最终用字字珠玑的精彩念白,赢得满堂喝彩;有人磨破3套戏服,只为在舞台成功驾驭三米水袖……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团的少年们不仅是昆曲舞台上的“小名角”,还是学习上的“尖子生”:60%的团员担任校、班学生干部或获评三好学生,在科创、绘画、舞蹈等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以实际行动诠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风采。

传承“遍地开花”

昆山涌现22个“小昆班”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南咧!”“我是来自安徽嘚!”在前不久省“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现场,“小梅花”昆曲艺术团中的5名“好少年”代表登台亮相,用各自家乡的方言向现场观众热情打招呼。

据悉,艺术团现有成员中,85%以上是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家,虽然乡音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苏州人”,他们因对昆曲的共同热爱而紧紧相连。

如今在昆山,22个“小昆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巴城镇供图

“小梅花”竞相绽放,不仅让孩子们多了一个精彩的舞台,也带动了少儿昆曲传承“遍地开花”。如今在昆山,22个“小昆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5000余名昆曲学员在这里接受艺术熏陶,155朵“小梅花”在全国舞台上绽放光彩,百余名学员踏入专业院校深造,更有近20人成长为国家级优秀昆曲演员,推动昆曲艺术传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昆山是昆曲源头,昆曲是百戏之师。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昆山的文化基因里镌刻着敢为人先的智慧和勇气,而“小梅花”昆曲艺术团的发展脉动,恰与昆曲生态在昆山的时代演进息息相关。

以一肩之力挑起中国戏剧传承重任,自2018年起,昆山举办百戏盛典已逾六年,敢邀全国300多个剧种回到昆曲发源地聚首,从全国戏曲剧种院团大汇聚、大展示、大交流,到“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优秀剧目展演”,再到举办“天下第一团”传习班,年年匠心经营,带头绘就传统文化复兴的浩荡长卷,成为标注“昆山有戏”的绝佳注脚。

戏曲“雁阵”的“头雁”担当,打造一场场碰撞、交融、裂变的连台好戏,也续写“百戏之师”昆曲的时代芳华。源自对昆曲的执着,昆山倾力打造的专业院团——昆山当代昆剧院,今年迎来成立十周年。作为全国最年轻的昆剧院团,昆山当代昆剧院创作传承了《顾炎武》《梧桐雨》《浣纱记》《西厢记》《牡丹亭》等十余部昆剧大戏以及100余出昆曲经典折子戏,荣膺国家级、省市级重要艺术奖项150余项。同时,院团打造“昆芽儿”昆曲教育品牌,面向全年龄段人群打造不落幕的青少年昆曲舞台,尽现戏曲传承的鲜活模样。

吴音雅韵“扬帆”

激发跨越语言的情感共鸣

一袭水袖,扬起的是六百年昆曲的绵延气韵。从一方戏台拓展为后浪奔涌的广阔天地,跳出戏曲看昆曲,未尝不是另一出好戏。今年以来,“小梅花”昆曲艺术团一系列扎实实践作出生动诠释:从5月江苏建湖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选拔展演,到7月湖北黄冈的中国小梅花荟萃全国赛,再到8月在南京参加“童声里的中国”少年儿童歌咏活动,孩子们在不同舞台持续绽放光彩。

今年6月,艺术团第六次参加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品牌文化活动“恭王府非遗演出季”,学员徐可凡精彩演绎《虎囊弹·山门》,赢得热烈掌声。作为该活动的常客,他们在六百年紫藤绘壁下的婉转唱腔与翻滚腾跃,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昆曲命脉在童声中生生不息的搏动,让“良辰美景”四字,回荡起穿越时空的悠长回响。

今年“恭王府非遗演出季”上,学员徐可凡为观众带来《虎囊弹·山门》。巴城镇供图

在文化交流领域,“小梅花”同样书写精彩篇章。艺术团曾为台湾校长团等访学活动作汇报演出,今年还在香港举行的苏港澳学生文艺展演上惊艳亮相,学校因此获评“海峡两岸戏曲与国学传承交流基地”。

跨越国界的艺术对话更显文化自信。“小梅花”昆曲艺术团携手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合唱团,在古镇联袂演绎中西合璧版《牡丹亭》,让昆曲艺术在国际舞台激发跨越语言的情感共鸣。

聚光灯无法触及的角落,“小梅花”往往为昆曲赋予更多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近年来,“小梅花”昆曲艺术团积极推动昆曲传播从“线下”走到“线上”:参加央视节目录制,推广经典剧目;每年在“重阳曲会”开设昆曲直播课,热度超35万人次;演出视频在央视频、抖音、bilibili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让全国网友领略非遗昆曲文化魅力。

“看到孩子们这么努力肯下功夫,我真的觉得特别有信心,600年的艺术瑰宝一定能代代相传、后继有人。”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名誉院长、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王芳表示。(苏报融媒记者 周函/文)

编辑:钱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