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7 20:42:00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稳 记者 张旭 报道
山东菏泽,年逾七十的张女士独自留在村里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她的子女都在外地为生计奔波,虽然时常担心父母在家吃不好、穿不暖,但能做的只有每天打个电话,每隔一两个月挤出时间回家一次。
张女士一家的难处,正是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正在面临的养老困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生活在农村的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2亿,65岁以上老年人达9033万,占比分别为23.81%、17.72%,农村提前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应对农村养老困境,保障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连日来,海报新闻记者深入淄博、泰安、日照、滨州等地的多个村庄,蹲点调查各地各部门为补齐农村养老短板、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做出的尝试,探寻破解农村养老困境的“小城样本”。
子女不在身边,他们又不舍得住养老院
入汛以来,每次看到当地有强降雨预报,张女士的儿子韩先生都会立刻给父母打去电话。
“既担心他们的安全,又担心他们的生活。他们住在村里,总是做一顿饭吃一天,生病了也不愿意去医院。”韩先生心里对年迈的父母充满愧疚,但迫于生计,实在无法常年陪在父母身边。
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减少,然而农村老年人的总量却在不断增加,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根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4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农村中65岁及以上老人比2010年增加了35.5%,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比2010年提高7.6个百分点。
随着农村老年人口增加,养老需求不断提升。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中,绝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依靠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程度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41.87%的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其中女性老年人这一比例达到52.89%。
8月15日上午11点,淄博市沂源县龙子峪村民生综合体“长者食堂”内,村民正在吃午饭。
多位村干部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造成家庭养老能力不足。在城镇中常见的养老院,对于农村老人来说并不现实——首先,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子女赡养费等经济收入,不足以支撑动辄上千元的市场化养老服务,老人们也舍不得花这么多钱;另一方面,农村老人购买能力不足,也导致社会化养老机构向基层延伸不足,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资源短缺。
位于泰山脚下的北王庄村,总人口1504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438人,70岁以上老人328人,占比分别为29.1%和21.8%,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
村干部马玉昌告诉记者,农村老人收入普遍较低,很多老人都是靠每月几百元钱的养老金和子女补贴生活。除了钱,家中没有劳力也是个大问题。年轻人多在外地打工,留守村里的老人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只要自己能动,(老人)一般不愿意给孩子添麻烦,他们会在尽量不麻烦别人的情况下,自己解决生活起居。”马玉昌说,如果一个农村家庭专门拿出一个年轻劳力来照顾老人,很可能导致这个家庭损失约一半的年收入。这对很多农村家庭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目前,北王庄村仅有一位无子女的单身老人住在社会化养老机构——这与记者探访的多个村庄的情况相吻合。农村老人极少选择到敬老院、养老院等机构养老,他们既不习惯,也心疼钱。面对不愿离开村子、子女又不在身边的农村老人们,如何确保他们老有所养,是大部分地方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8月7日上午11点,王林坡村“幸福食堂”内正在就餐的老人们。
模式一:“60后”帮扶“80后”
老人“结对互助”解决基本养老需求
8月7日清晨6点多,62岁的泰安市王林坡村村民杜玉兰已经在村里的“幸福食堂”忙活起来。洗菜、切菜、蒸馒头,这样的工作,杜玉兰已经干了四年。2021年10月,王林坡村“幸福食堂”开始营业,免费为村里70岁以上以及低保、重残、特困老年人提供午餐。
上午11点,71岁村民张钦岭准时来到“幸福食堂”吃午饭。“两菜一汤,还有馒头,一分钱不用花,有时候还给改善生活。”“中午这顿饭,给俺们省了很大的事。”来吃饭的老人越来越多,“幸福食堂”内很快就充满了欢声笑语。
同一时间,村民宋绍珍也拿着饭盒来到“幸福食堂”,准备把饭菜打包带走。2012年,她老伴从脚手架上意外坠落,导致高位截瘫。宋绍珍自己的身体也不好,干不了重活。杜玉兰一边给宋绍珍盛饭,一边询问她最近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
泰山区民政局党组成员、一级主任科员赵兴明告诉记者,围绕农村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泰山区在有条件的村率先推动建设农村老年“幸福食堂”。在这里,低龄、健康的老年人负责采购、备菜、做饭等工作,同时还承担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送餐等服务。
在“幸福食堂”工作的杜玉兰是村里的“互助养老”志愿者,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帮助村里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宋绍珍便是她的帮助对象之一。
“真是帮了大忙了!”宋绍珍告诉记者,杜玉兰经常到家里帮忙打扫卫生、送饭、打水。家里缺什么东西,也有志愿者帮忙买回来。
“幸福食堂”的服务对象按照保障型、普惠型和社会型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按照经济困难人员和特困人员0元/每人每餐、80岁以上老人2元/每人每餐、70岁以上老人4元/每人每餐、60岁以上实行惠老价的标准提供午餐。
如今,泰山区已经建成老年“幸福食堂”61处。
8月7日上午,王林坡村“幸福食堂”外准备就餐的老人。
这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互助养老”模式的一个缩影。在国家持续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指导意见和养老政策的背景下,各地结合自身特色不断探索,试图不出村、不离乡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难题。
海报新闻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发现,山东泰安、滨州、青岛等地,正在陆续开展农村“互助养老”的探索和实践。
像杜玉兰这样的志愿者并不是白干。根据“互助养老”模式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长等,她每次帮扶都能获得相应的积分,可以用来兑换生活用品。
“送一次餐积2分,10分就能换一袋洗衣粉。”让有能力做、也愿意做的“60后”低龄健康老人,去帮助行动不便的“80后”高龄老人,并取得一定报酬,杜玉兰觉得这是件好事。
在泰山区,像杜玉兰这样的志愿者共有562名。作为山东省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之一,泰山区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20.21万,其中农村老年人4.06万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1.2万人。面对农村“子女外出、资源匮乏、服务断层”的困境,泰山区以“互助式养老”为切入点,打通农村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们动员和筛选有一定能力且就业难度大的低龄老人,与失能、高龄、独居老人结成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对子,重点解决失能和高龄老人的生活起居和饮食问题,提供照料服务。用这种就近、就亲、就便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难题。”赵兴明告诉记者,为充分调动低龄老人、志愿者等群体的积极性,当地建立了“积分+兑换”机制。此外,当地正在探索拿出专门的资金对参与养老服务的低龄老人进行补贴,让他们在互助养老的同时还能有一部分收入。
8月15日上午11点,龙子峪村民生综合体“长者食堂”内已排起了数长队。
模式二:不出村也能享受城镇级服务
民生综合体“打包”解决农村养老医食住行
连续多日的蹲点调查中,不少老人、村干部向记者讲起,农村老人最大的养老需求,就是留在村里也能有口热乎饭吃,有人陪着说话。与吃饭问题相比,就医、照料、购物等需求倒是其次的。
民生综合体的出现“一站式”解决了这些需求。
在淄博市沂源县,当地探索构建集长者食堂、便民浴室、卫生室、超市和理发室等功能于一体的民生综合体,实现了养老服务全覆盖。
建设于2021年的鲁村镇龙子峪村民生综合体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8月15日上午11点,71岁的龙子峪村村民桑文珍步行来到民生综合体。此时,“长者食堂”里已排起了数十人的长队,大家一边聊着家长里短,一边等待开饭。厨房内,热腾腾的饭菜刚刚出锅。当天的饭菜是土豆炖肉、炒茄子,还有馒头和小米粥。
“每天两顿饭都在这里吃,每顿饭只花一块钱,菜品还经常换花样。不像以前自己做饭,都是将就。”桑文珍的子女都在县城,老伴跟过去照看孙辈,他独自留在村里帮人管理果园,一天能收入100元。69岁的村民董仕法坐在桑文珍对面,两人都喜欢唱歌和乐器,每天吃饭时都要聊上好一会儿。
8月15日上午11点,龙子峪村民生综合体“长者食堂”里正在打饭的村民。
“长者食堂”对面是村里的卫生室。今天是镇卫生院医生来帮村民免费针灸的日子。村民董科叶在食堂吃完饭,早早赶过来排队。旁边,干了二十多年村医的董昌贤正忙着给村民拿药。
记者注意到,龙子峪村民生综合体内,不仅有“长者食堂”和卫生室,还有澡堂、理发室、活动室和超市。“老百姓冬天能在这洗澡,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顺路就可以看病拿药,每个月还能免费理一次发。”龙子峪村党支部书记董方新告诉记者,全村共有村民649人,其中60岁以上191人,占比近30%。自打将闲置办公室和幸福院改造成综合体后,扎扎实实解决了老人们的生活难题。
8月15日,淄博市沂源县龙子峪村。
在沂源,像桑文珍、董仕法一样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的老人还有数万人。
沂源地处沂蒙山腹地,是典型的农业县、林果县。统计数据显示,该县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超8.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3.7%,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农村年轻人大量进城,高龄、空巢、留守等农村老年人不断增多,吃饭难、照料难等现实困境接踵而来。
怎么办?当地经过8轮逐村逐户摸底调查,结合山区农村老龄化集中度较高的特点,2022年,沂源县推出了“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项目,并很快在全县推广。
在筹建方式上,集体经济条件好的村可在政府补助基础上,自行筹建;集体经济条件差的村,可选择盘活土地资源的路子,由政府将规划建设用地有偿出让给县国投集团,再通过向社会融资等办法实现统一投资建设。
沂源县沂河头村的民生综合体由县国投集团投资运营,该村则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发展大棚产业,将收益用于反哺村民就餐。
沂源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刘茜茜告诉记者,“沂源红”项目通过财政投入、资源整合、平台运作、村集体反哺等方式运营。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民生综合体230处,助餐服务点168处,日均就餐人数达到1.1万余人。全县民生综合体内现有便民浴室117处,卫生室86处,医疗服务点144处,基本实现了对农村老年人群体的全覆盖。
8月15日,淄博市沂源县龙子峪村民生综合体内,村民正在进行娱乐活动。
8月15日傍晚6点多,桑文珍、董仕法在“长者食堂”吃完晚饭,拿着二胡来到了一墙之隔的活动室,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充满了欢声笑语。不多时,悠扬的二胡声和沂蒙山小调就传遍了整个村落……
复旦大学的鹅肝汉堡突然火了!食堂档口前数十人排队,网友流下羡慕的口水 近日有网友晒出复旦鹅肝汉堡的图片并表示“听说你们喜欢复旦鹅肝汉堡,突然就火了。”有网友评论,“复旦食堂最牛的食物三四十元吃到外面大几十元的水平。”搜索发现,也有不少网友晒出自己品尝复旦鹅肝汉堡的经历,“吃到了人生汉堡。”还有网友求问校外人士能否有机会尝到,“有复旦友友能带进校吗?想见识一下这个鹅肝汉 2025-09-08 15:16:00
“这个服务很贴心!” 公交志愿者进社区 手把手教老人升级敬老卡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刘艳)“我们很关心敬老卡的升级办理,没想到公交公司直接来社区教我们操作,太周到了!”9月7日,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公交西部分公司七分部的青年志愿者走进九龙坡区春风与湖社区,开展“敬老卡升级宣传+公交服务调研”便民服务活动,将公交服务延伸至社区“最后一公里”。公交志愿者为老人讲 2025-09-08 01:51:00
独立调查丨破局农村养老难题的“小城样本”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稳 记者 张旭 报道山东菏泽,年逾七十的张女士独自留在村里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她的子女都在外地为生计奔波,虽然时常担心父母在家吃不好、穿不暖,但能做的只有每天打个电话,每隔一两个月挤出时间回家一次。张女士一家的难处,正是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正在面临的养老困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 2025-09-07 20:42:00
汤伟鹏最后9小时:冒雨通宵巡逻 挨户疏散村民 房屋垮塌时用力一推…… 8月6日,汤伟鹏正在转移村民。 新华社发 山体滑坡导致大源村房屋垮塌。 实习生 王新瑞 摄 汤伟鹏在清理堵塞物。 受访者供图 再过一周,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治保队员汤伟鹏牺牲就满一个月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目前,当地已经提交相关材料,正在为其开展烈士评定。 时间回到8月6日,连日暴雨导致白云区出现山体 2025-09-01 07:04:00
方城杨集花沟:黄桃满枝果农乐 眼下,正值黄桃飘香、丰收满枝的季节。近日,走进方城县杨集镇花沟村稼源家庭农场黄桃种植基地,只见山坡上、果园里,金灿灿、沉甸甸的果子压弯了枝条,微风掠过,诱人的桃香扑鼻而来。摘果、分拣、包装、装车外运……农场负责人刘贺和工人们正不停地奔波在桃园和仓库之间,纷至沓来的订单让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丰收的喜悦跃 2025-08-26 08:46:00